自1994年走上三尺讲台,已当了26年班主任。从二十来岁的知心姐姐到如今年近半百的爱心妈妈,我有幸陪伴、见证了一群群孩子的成长,更荣幸地捕获了一个个天使的芳心,这份幸福的馈赠,我甘之若饴!回顾这二十几年的带班经历,我永远坚信:惟有真爱与信任不会被辜负!
犹记得,刚毕业分配到菖蒲小学时,我担任毕业班班主任和一、五两个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并兼任校少先队辅导员。我以青春的热情、纯真的爱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我除了教一年级孩子写“1、2、3、4……”还要帮他们削铅笔、整理文具,甚至帮他们擦鼻涕眼泪、安抚情绪;而面对五年级学生,除了教授知识,我更希望带他们认识外面的世界,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为他们种下梦想的种子,当然,我首先要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近他们的内心,做他们的知心姐姐。当时班上有个女生小柳,性格内向,成绩优异,但因为家境贫寒,父母执意让她辍学外出打工(刚工作几年“防辍保学”是老师教学之外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我一方面去她家家访,做通父母的思想工作,一方面带她吃住,解决她生活之忧。直接影响她人生的是我辅导并亲自带她到县城参加数学竞赛。这是她第一次进县城,更是人生第一次参加县级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使她树立了“一定要走出大山”的人生理想,以后的学习就更加积极自信。“深山里飞出的金凤凰”一路高歌,进高中、上大学,通过司法考试,拿到律师资格证,现已成为石家庄一名职业律师。而她每取得一项成绩都要第一时间向我汇报,每一次重大人生抉择都要征询我的意见,短短一年的师生相处,成就了一辈子的姐妹情谊!
二十多年来,每接手一个班,我力求及时准确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细心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动态,尽我所能给予他们关心与帮助。我为孩子们交学费、垫生活费,我请孩子们吃早点、带晚餐……当然,教育需要生活的关爱,更需要心灵的呵护。特别是现在的城区孩子一方面享受着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在备受关注之下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呈现出诸多问题。作为“班头”(我的历届学生都喊我“班头”),我必须用我充分的信任、真诚的关爱引领他们成长。
我一直信奉“亲其师,信其道”的古训,因为一个老师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会亲近你,信任你 ,才能真正接受你的教育和影响。我特别注重打造民主和谐的班级文化,形成特有的育人环境,首先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我的治班思想:秉承“性本善”的理念、培养“主人公”意识、坚持“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我天天适时念叨:“我是最棒的!我能行!”“我坚信我们班没一个孬子,没一个坏人!”“我可以接受你的一切缺点,但你犯错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我!“让他人因我而幸福,让班级因我而美好!”“你是自己的主人,你是学习的主人,你是班级的主人!”“争做最好自己,力创最优班级!”“一天进步一点,成功不会遥远!”“今天的自己一定要优于昨天的自己!”三年下来,用学生的话说就是已经牢牢记住我的“班主任语录”,并养成自己的习惯。当然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充分信任学生,极力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他们去实践。有这样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就是现在炒得比较热的“情商”问题。因为就这样一个“行”字,消除了学生的恐惧感,缩小了师生之间的心里差距;就这样一个“行”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找回自信;就这样一个“行”字,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看到人世间的美好;就这样个“行”字,找到了学生对学习的快乐感觉,真正品尝到师爱的甜头。我倍感欣慰的是我的学生都能在我的班级健康、阳光、快乐地成长,尤其是学习困难、性格内向或调皮捣蛋的学生最后都会成为跟我最亲近的人。还记得2009届全校闻名的“调皮大王”毕业时那极为虔诚恭敬的一鞠躬、特喜欢2018届劳动委员临走时深情拥抱的一张照片、最感动2021届那个乖巧女生中考后满含真情的一封信……
正如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我们的真心赢得学生的真情,用我们的灵魂唤醒学生的灵魂。
而2021届我和我的学霸班长的互助成长的经历更充分应证了这一点。三年前,得知年级第一分到了我班,我是万分欣喜,倍感荣幸!而这孩子也满足了我所有的期待:外表温文尔雅,内心丰盈饱满,思维敏捷,见解精辟,学习认真,书写美观……真是一匹千里马!我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尽我所能,助其扬鞭远行!自然,他以优异的入学成绩、出色的竞选演讲出任班长。第一次主持班委会,他有板有眼,分工合理,协调有度。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后来,课上最积极最活跃的是他,课后各级各类活动离不了他,而他也的确不负所望。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老师跟我说他上课管不住自己,喜欢说小话,有同学跟我反馈他班长不能以身作则,班级事务比较随意,我也猛然发觉,课堂上他的发言似乎越来越少了,课后的神情也不再爽朗活泼了,甚至作业书写也有些随意了。我及时找他谈心,本着“响鼓不用重敲”的思想,只是以“第一”的要求提醒他注意,没有深入交流。没想到,他不但没有改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直至一次公开与英语老师闹僵,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孩子怎么了?孩子有问题?我的教育出问题了?那段时间,这孩子就像只小刺猬一样,那尖尖的刺儿不时扎你一下。我叶因此忧心如焚,焦躁不安:这么一颗新星就这样泯灭?我从家长口中得知:孩子向往成功、渴望优秀,学习能力较强,但敏感细腻,有时候喜欢钻牛角尖。他跟妈妈说,当第一有什么好,同学都不喜欢跟他玩,“况且,我本来就没有老师说的那么好!”我终于明白当我用“第一”激励他时,他的那句“我又不是最好的,做个普通学生不很好么?”的真实意思,我也知道了当我总是以最高标准要求指责他时他不以为意的原因,我也理解了许多竞赛活动他不合作的真正原因。原来我的赏识与期待給了他太大的压力,我的高标准、严要求已深深伤害了他!他需要调整心态,合理定位,而我更应该清楚:他再优秀,也只是个孩子,应该允许他普通,接受他犯错。其实冷静下来反思:这才是正常成长的孩子,他犯的错也是其他孩子经常会犯的,只是被我们师长放大了,因为我们一直认为“第一的孩子不是这样!”好像他就应该十全十美,太苛刻了!后来,我就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不过分关注,不特别要求,就以真诚的关爱理解、信任、包容孩子的一切,还孩子一片自然的天空。慢慢地,孩子的心态轻松舒展了,乐意与我交流谈心了。特别是进入初三以后,我们一起商讨班级事务,一起寻求培优补差的办法,协力营造更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他以自身的学习优势带动、引领周边同学,促进了许多同学的成长进步,赢得了同学、家长的高度评价,他自己也有了更高的理想更大的追求,也注意自觉约束自己,规范言行。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适时给予肯定与鼓励。
我们的相处也就愈加和谐美好,最后积极备考的日子里,我更是全身心投入班级工作,时时陪伴大家,我的班长在家经常跟他妈妈说:“我们班头心真大,女儿马上高考了,她还一天到晚守着我们!”我知道:这份回馈,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理解与尊重;而他们的勤勉上进、骄人成绩更是对老师的充分肯定、最大回报。最后的成绩的确令我欣慰:我的班长三年所有考试成绩仅有一次班级第三,其它都是第一,一模全县第一,中考全县第八!我们班级更是在中考中取得了三年来最好的成绩!更重要是所有学生健康成长,学有所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教师要在实践中去尊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给学生希望,激发激情,培养自信,这样才能结出教育的硕果,成就学生,也成就自己,而在师生守护成长的过程中,真爱与信任不会被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