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是李老师继续讲《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下了班急匆匆奔向教室,结果还是迟到了十分钟,又错过了一些宝贵的教学。
李老师问我们,平时评价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很高,你们的依据是什么?果然被问懵,是呀,常常假装专业人士跟别人说,“一个心理健康水平很高的人,是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的!”可是,凭什么就如此判断呢?李老师问的真好,学艺太不精啊!自己都搞不清楚,日后如何指导别人,恐怕只会乱贴标签,害人不浅呢。
早在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就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有目标才能谈到效率问题)。心理健康就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
郭念锋教授早在1986年《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就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
1、心理活动强度:即对突然的强大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抵抗力差的人往往反映强烈,容易留下后患。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强烈,不会致病。
2、心理活动耐受力:即长期经受慢性精神刺激的能力。
3、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自己内在的节律性,如果固有节律经常紊乱,都说明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4、意识水平:指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不能专注,经常开小差并出现差错,就要警惕了。
5、暗示性: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波动和思维动摇,意志力薄弱。
6、康复能力:从创伤刺激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
7、心理自控力:对情绪、思维、行为的自控程度。一个人身心健康时,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绪表达恰如其分,辞令通畅,仪态大方,不过分拘谨,不过分随便。
8、自信心: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
9、社会交往:能否正常与人交往。
10、环境适应能力: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叫做适应。主动适应是去积极改变环境,消极适应是躲避环境的冲击。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的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并以此保持心理平衡。
现在,我们再讨论一个人的健康水平,就有了严格的标准和科学依据,不再是仅凭个人的一种模糊判断。李老师说,心理咨询师一定要学会横联、纵联和胡联。如果不明白心理专业术语的内涵和外延 ,恐怕我们连“胡说八道”的资格也没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