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问我,Kindle好用不,易磨损不,充电一次用多久,能存多少书?
我回答:特别好用,我那个现在还崭新呢,充电一次可以一直用,能存海量书。
他说真的吗?
我说,因为我买了没用过一次。
不是我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是因为我太喜欢纸质书在手里的感觉了,偏爱那一丝墨香。
每年会贡献大几千给京东和当当,觉得已经是算是爱看书的人了。坐在我前面的同事小L,应该比我更爱看,无论是新春活动,开学季,毕业季,甚至于前几天的618,只要是搞活动,他总会买一摞书,真的是一摞,单次平均20本以上,直到前些日子他邀请一众好朋友去他家做客,我说去你书房看看哈,他同意了之后……
瞠目结舌!
上千本都未拆封的书摞在那里,好多书的表面落了厚厚的一层土。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书是有灵性的,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只有你喜欢读了,你才能真正的读懂作者的内心,才能在深处跟作者有共鸣,才能真正的隔空交流。现在全民提倡读书,彷佛读书的人都是儒雅的,不读书的人都是庸俗的。这种价值观的树立让我觉得读书变成了一件有些功利的事儿,喜欢读所以才读,不喜欢读就不要读嘛!难道自己不喜欢读书,为了假装风流,刻意认真的去读,更有甚者,买一堆书,倒逼自己去阅读,舍本求末,毫无意义。
小时候家里穷,生计已然成为最大的问题,唯一课外书的来源就是父亲上学时所用教材后面的“名文赏析”,里面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节选、牛虻的节选、有小红帽的节选、也有红楼梦的节选,而后家庭宽裕一些,才慢慢的有了正经的课外书。随着年岁的增长,越发的觉得书海无涯,也越发的对书偏执般的热爱。
今天,我买了8本书,拆封的时候小L凑过来,说这本我看过,那本我也看过。我说讲的什么内容呀,他回答不上来,并不是刻意为难他,因为现如今在读书圈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仿佛买了这本书,就跟自己读完了似的”。
是的,不光是你。好多书都是读完之后就忘记了,忘记书的内容虽然在表现形式上跟没有读过相似,记忆中均为0,但内在是不同的,这就又回到起点,读这本书是因为自己想读,而不是觉得应该去读。人类的大脑千奇百怪,有的人就不爱读书,但对听书颇感兴趣,也加上工作已经很累了,更没有时间读书了(这种状态不是最佳,最佳的状态是读书就是放松)。
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不要违拗自己的真心性。不喜欢读书也没关系的,不要为了取悦他人而刻意逼着自己读书,买了一堆书而不去读,它们都是有灵性的,在你这里也许满是灰尘,在他人那里可能就爱不释手。
所以,从现在开始,假如自己有超过10本以上的新书没有看过,就不要再买新书了。
回头去收拾一下书房,假如发现自己尚未读过的书太多了,而且也不准备再读下去了,别扔,告诉我,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