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尿尿”睡得正迷糊时听到了娃的微声呼唤,一激灵坐起来赶紧找痰盂,黑乎乎的地板上,因为不熟悉位置,一着急居然没有摸到,娃爸也听到了,起来说我来。随后转头看到娃在脱小裤衩,没有了之前的吭叽劲,一摸,被褥已经湿透,爸爸已经把痰盂放娃屁股下,我问娃还尿么她说还尿。随后等了一阵,没有动静,我又轻生问还尿么。她说还尿。又等了一会,才听见尿的声音,褥子那一块水淋淋的,我摸了一下床垫子,好吧已经透过去了。没办法,撩起来吧 然后抱着娃去北卧。我抱着娃过南卧门的时候我对娃说别动哈,卡着头。我娃好像还挺高兴的样子。闭眼咧嘴笑。
我家格局很奇怪,要去北卧必须进厨房,进了厨房后关上门才能开北卧门,这对于我抱着娃不能有手开门,娃又很沉的情况,我只能偷懒了----厨房门还有关严就要往北卧进,一不小心,门卡了一下娃屁股,我说哎呦,卡屁股咯。娃还是闭眼笑,把她安顿好,我脑海里突然觉得也许这是她的幸福吧。尿床了不挨骂不挨打,爸妈语气都温和,有事情解决事情,没有抱怨。我联想到的是我自己,生在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中,且有一个遇到事非打即骂的不能好好沟通母亲,我觉得娃是幸福的。抖音有个文案说,我们这批80后,是第一代觉醒的父母 ,长大后的我们学会了自我成长和关系审视,我们一面治愈自己,一面理解父母,一面保护孩子,当时还配了一幅图,父母骂他废物,他自我屏蔽,然后他对孩子说我爱你。也许这就是80后共同的年代吧,那个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谬论年代。可是这有好处吗,从我亲身经历来看 ,没有,因为我遇到问题第一时间不是找父母,我知道我找了也得不到任何有帮助的答案还会招来谩骂,久而久之的也就不会再做过多沟通。这一点我老公和我完全不同,他生长在幸福的家庭里,和蔼不吵架的父母,相对宽松愉快的家庭氛围,这造就了他温和的性格,和常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的品德,有着很好的同理心,聪明但不自私,知道问题所在处理问题却给让人舒服。也许这是原生家庭给他的力量。我很羡慕。跟他一起后我才想努力提高自己,缩短我们的差距,又有时候觉得自己实力不够,又自我折磨,进入一轮低迷期,常常是自卑让我自我折磨,有时候甚至能波及到娃和家人。虽有时及时止损,但是不免有时伤人的话已出口。我常常悲观的想,如果有一天我们离婚了,问题一定在我,不在他。因为自己确实没有值得夸耀的资本。农村户口,家境应属于底层吧,学历 长相能力均中等偏下。有什么资本奢求这么多幸福呢。
唉,不仅家庭教育方面,其他方面也一样。人越大才会越觉得有些差距真的是鸿沟,无法跨越。有时候生活给你一种一伸手就能够到的错觉,其实却是一辈子都追赶不上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