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校语文学科“版块化教学”的研究理念,我以“初高中语文文言文板块教学”为例,从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差异、初高中语文教材各自的编排特点、初高中各个学段的实际学情特点、初高中各学段能力培养层级目标、初高中语文教材拉通重排设想等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一、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差异
初高中语文教育对文言文板块的目标是什么?有什么差异?这是判断学生现阶段语文文言文学习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我们完成初高中衔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依据。我在研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后,发现它们有以下差异:
初中《课标》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高中《课标》中明确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可见,高中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初中《课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而高中《课标》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除此之外,传统文化方面,初中《课标》有“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而高中《课标》明确提出“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二、初高中文言文版块教材编排特点
(一)初中文言文版块教材编排特点
七上
七下
八上
第一单元
1.《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第二单元
1.《〈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
2.《木兰诗》
第三单元
2.《〈论语〉十二章》
3.《卖油翁》/欧阳修
1.《三峡》
2.《短文两篇》
与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3.《与朱元思书》
第四单元
3.《诫子书》/诸葛亮
4.《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第五单元
4.狼/蒲松龄
第六单元
5.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杞人忧天/《列子》
5.《河中石兽》/纪昀
4《孟子》二章
5.《愚公移山》
6.《周亚夫军细柳》
(部编教材七上、七下、八上文言文分布表)
1.七年级文白混编,八年级每册集中安排两个单元。
这是根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加大文言比重,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2、选文注重适用性、审美性、时代性。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所选的文言文比旧教材更浅显,符合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信心。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增加的四篇课文中,所说的道理相对明白易懂。第一单元不设文言文,只安排简单的《古代诗歌四首》于小学相衔接。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情节简单,文字短浅,明白易懂,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借助注释基本可以疏通文意,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惧感,实现课标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诫子书”虽然也是一篇议论性的文章,但语句优美,句式整齐中富有变化,读来朗朗上口,可读性强,学生很容易就能读懂字面意思。学生也可联系生活经验去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和文章的思想内涵。《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都是把道理隐含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偏重感性的体验,学生易于理解。
3、知识点呈现由易到难,层级递进,能力要求逐渐加大,每篇课文与该单元的人文主题也更契合。
新教材中各种学习目标的设置是循序渐进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世说新语〉二则》是初中阶段第一篇正式的文言文,教学时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并结合注释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语言差别。《〈论语〉十二章》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掌握一些简单的文言句式和重点词语。《狼》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理解词类活用。《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要求学生注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方面的实词积累。总之,各篇目的学习要求按单元层级加深,古文知识点逐渐增多,能力要求逐渐加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相比较而言,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课文与各单元的人文主题更契合。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人生意义与价值,《诫子书》是劝勉学生勤学立志,修身养性。第六单元的主题是想象,引导学生换一种眼光看世界,《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这两篇寓言就极富想象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部编教材中文言文课文的选编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双线索巧妙结合”,做到了“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4、选文注重经典性、生活性。
文言文回归经典,加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又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新教材中的文言文都出自经典的古代文化典籍,如《世说新语》《聊斋志异》《列子》《吕氏春秋》等。诸葛亮本身就是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人物,他的《诫子书》中的观念源于中国传统思想。学习这样的美文,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很大帮助。学习这样的课文能够对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启迪。这在课后习题中也有所体现。比如,七年级上册中《〈世说新语〉二则》两个故事都是讲述古代儿童的聪慧,能让人感受到魏晋世族家庭的文化修养和情趣。课后思考探究第二题为:“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看法吗?”其中“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涵进行理解;“你有不同看法吗?”是让学生参与到课文中去,让他们调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去解答这个问题。
再例如,类似“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与同学讨论一下”“《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课外搜集一些,与同学分享”等主观性强的问题还有不少,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特点。
5、选文注重课内到课外的阅读延伸
部编教材注重学生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构建了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强调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文言文篇目的编排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主要以课后习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知识拓展。
例如七年级上册中《〈世说新语〉二则》课后积累拓展第五题设置为:“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下面的表格中列出了一些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其中有一些尊称和谦称。读一读,说说它们分别用于指称谁。”新教材在题干中就直接指出“谦称”和“尊称”,对“尊君”和“家君”作了清楚的解释,并把这一问题单独列出放在“积累拓展”中,紧接着补白“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这一知识点,重在课内外知识的衔接,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更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方便学生课后自学。训练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
还有,例如,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中课后习题直接让学生课外搜集现代汉语中与《论语》相关的成语,并与同学分享,训练意图明确,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课内的知识,还要求通过查找搜集,体会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延续,同时积累词语。
(二)高中文言文版块教材编排特点
必修1
必修2
必修3
必修4
必修5
古代记叙文
烛之武退秦师
鸿门宴
荆轲刺秦王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兰亭集序
赤壁赋
游褒禅山记
古代议论性散文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过秦论
师说
古代人物传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苏武传
张衡传
古代抒情散文
归去来兮辞
滕王阁序
逍遥游
陈情表
(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文言文分布表)
1.突出文章体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按照文体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古代记叙文”、“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古代议论性散文”、“古代人物传记”、“古代抒情散文”。将其分置五册教材,每册教材一个单元,每个单元三或四篇文言文。可见教材编写注重文章的体例。
2、选文多出于正史
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有史传类文言文6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均为《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和《后汉书》这些正史中的人物传记。这些传记中的传主或以政绩、或以品德、或以才干而名垂青史。教材选择这些文言文文本内容必然有其特殊的原因。我国历史悠久、史学资料浩如烟海,且历代统治者对这些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历史典籍尤其重视。这些历史典籍是历史的结晶,浓缩了历代文化的精华,通过阅读这些典籍来反思历史、审视自我,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安邦、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的目的。新版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有史传类文言文6篇均出于正史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以史为鉴”的意识与古于今、于国于民都是永恒的。选文的目的就是要我们镌刻下历史记忆、汲取文化智慧精华、弘扬光大传统文化。
3、 选文重在突出正面历史人物的历史业绩及历史作用
选文中传主多为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侠义之士、赤胆忠臣等。古代人物传记一般简单介绍传主的生平,重点笔墨描写他们的几件突出事迹来反映传主以顾全大局、不拘小节、扶危济困、赤胆忠心、为官清廉、博学多才、体恤百姓、忠君爱国、机智勇敢等优秀的品质。如《张衡传》突出了传主在文学、自然科学及政治方面的成就,重点描写了地动仪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和张衡科学成就以及谨慎性格、政治才干。又如《苏武传》记载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19年,但在种种威逼利诱下始终没有屈服投降而最终归国的感人故事。这一故事,不仅表现了苏武的“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高尚气节,更高赞扬了苏武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具有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力量,更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4、 选文有史学和文学方面的双重价值
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传记突出体现了史传类文言文在史学和文学上的特殊性,所选文章真实性与文学性均有其独特价值。以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此篇文章在史学上反映出春秋时期诸侯逐鹿中原,中原小国在大国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历史状况。同时此文中对烛之武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的个性化的语言极富游说辩说艺术的感染力,更能扣动读者的心弦。这篇文章兼具史学的真实性和文学的艺术性,不仅具有记事的作用,还有文学欣赏的功能。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文有史学和文学方面的双重价值,这类文章不仅能够吸引学生通过学习这种文体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思考人生,接受文学艺术审美的熏陶、净化心灵、提高修养。
5、 选文侧重儒家传统文化
史传类文言文教材选文时间跨度大,这些选文无不是古代文学遗产中的精华,其中更是沉淀着丰厚的儒家传统文化。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表现出来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爱国主义和以和为贵的儒家传统美德;又如《荆柯刺秦王》所体现的“匹夫之死,有重于社稷”的责任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再如《苏武传》中苏武表现出的不辱使命、忠君爱国的高贵品质。当然,儒家传统文化中也存在一些糟粕的东西,必须加以否定。《荆柯刺秦王》《苏武传》中惟君是忠的“愚君”观念在在很长的历史中曾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分析。
三、初高中各个学段的实际学情特点
1.初中学段的实际学情特点
初一年级:
(1)对初中语文学习充满期待,求知欲强;顺从老师;
(2)适应能力差,学习方法跟不上初中学习的步伐;
(3)语文学习兴趣不高,不爱阅读;
(4)没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5)语文基础薄弱,两极分化现象较严重;
(6)对生活的感悟、观察欠缺。
2、初二年级:
(1)语文学习兴趣时高时低,成绩忽好忽坏;
(2)对家长及教师的态度由初一的顺从与崇拜到有了批判审视,有拒绝心理。往往因一件小事会影响到其对人对事的情感态度。
(3)自尊心增强,成绩分化严重,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
(4) 知识量增大,学习任务加重,对思维能力的要求逐渐明显。思维比死学更重要;
(5)语文学习的自主预习习惯、倾听习惯、展示习惯等仍需规范;
(6)仍要进一步加强学生思维的培养。
3、初三年级:
(1)知识不系统;
(2)目标不明确;计划性不强;
(3)语文知识储备欠缺较多,但表现各异;
(4)时间安排不合理,学习心理不紧迫,偏理轻文很严重;
(5)语文学习不得方法。个别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二)高中学段的实际学情特点
1、高一年级:
(1)部分学生沿用初中学习方法,造成不能很快的适应高中的学习;
(2)对汉语的语法极其陌生;
(3)好高骛远,对课本的重视度不够;
(4)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执行力也较强,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高二年级:
(1)缺少兴趣,畏学厌学,普遍怀着“文言无用论”的心态;
(2)知识薄弱,能力不强,缺乏良好的文言学习习惯。
3、高三年级:
(1)知识贮备不够,片面追求成绩,缺乏课外知识积累;
(2)学习习惯不规范;
(3)学业压力大,语文学习兴趣下降,自信心不足。
四、初高中各学段能力培养层级目标
1、初中文言文各学段能力培养层级目标
初一年级:初步培养学生浅显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初二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分析整合能力。
初三年级:继续开展文言文的思维性教学,以此为突破,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的应用能力。
2、高中文言文各学段能力培养层级目标
1级:理解重点字词含义的能力。
2级: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3级:把握核心人物形象的能力
4级:理解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5级:翻译疏通重难句段的能力
初高中教材文言文拉通重排的结果
(一)教材整合的整体思路
1、整合内容。
部编教材文言文七年级上下两册、八年级上册、高中人教版文言文必修一至必修五。
2、整合的基本原则。
①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源:初、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教材整合的依据,在深刻理解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基本理念的基础上,依据初高中语文教材设置的逻辑体系,把握语文学科本质、学科知识和能力体系,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开放性、多样性,实践性、应用性,探究性、创造性的特点。
②以学生为根本,以育人为目标:教材整合的归宿和落脚点都是学生,依据初、高中阶段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水平、学习状况、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兴趣差异,体现学生的志趣爱好、发展方向,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体验、感受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帮助每个学生拥有听说读写能力修养、学识修养、人格修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3、教材整合设想。
依据初、高中语文课程目标,通过大单元主题整合的方式,打破初中、高中文言文的限制,真正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精神的成长。整合后的大单元,选取不同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示丰富的人文内涵,配合读本的拓展阅读,加深、拓宽学生对同一主题的深刻理解。通过主题单元体现“阅读与鉴赏”的目标和内容,最终达到育人的目标。
(二)教材整合的具体方案
第一阶段:兴趣培养 学情调动(首)
(从文言文与影视剧的关系出发,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
(1)电影《花木兰》———《木兰诗》
(2)歌曲《愚公移山》———《愚公移山》
(3)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节选———《廉颇蔺相如传》
2、第二阶段:感知形象 体悟感情
(1)史传文学(人象)
《烛之武退秦师》(君王形象)(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君王形象)(必修一)
《鸿门宴》(君王形象)(必修一)
《苏武传》(必修四)
《张衡传》(必修4)
(2)唐宋八大家散文(景象)
《游褒禅山记》(必修二)
《赤壁赋》(必修二)
《过秦论》(必修三)
《师说》(必修三)
(3)诸子散文
《〈论语〉十二章》(七上)
《劝学》(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必修三)
《逍遥游》(必修五)
第三阶段:探知手法,赏析技巧(明确怎么写)(30首)
(1)
4、第四阶段:赏析语言,借鉴特色(明确怎么写)
(1)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陈情表》(必修五)
(2)写景、抒情自然融合
《滕王阁序》(必修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