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一次的文章《孕妇坠崖,一场失败的婚姻冒险》里,那个被自己丈夫亲手推下悬崖的孕妇,我始终搞不懂,为什么自己早已看清这场婚姻注定是失败的,却始终不敢果断迈出那一步。
在这周万老师对《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解读的中,我恍然大悟。
其实就连nasa也会犯类似的错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错误是“火星气候探测者号”在进入预定轨道时,坠毁了。
这颗人造卫星的任务是围绕着火星转,负责给火星提供天气预报,按理说,这是一个很轻松的任务。但是,按照设计,这颗人造卫星应该在距离火星地面150公里的高度入轨,因为这个高度没有大气,很安全。但它最后实际入轨的高度确实57公里。因为大气的摩擦,把卫星给拽下去了。
他们犯了小学生才会犯的错误。
探测器的制造者用的是英制单位,而负责操控探测器的团队用的是公制单位。结果使得双方的计算结果不匹配。
这时候你可能觉得不可思议,这种错误对于NASA来说未免太过低级,难道执行任务前他们没有检验吗?
事实是,他们在执行任务前,进行了四次检验,观测人员的数据显示,探测器距离预定地点偏离了70公里,而操控组始终认为那是观测误差。
操控组烦了一个所有人都会犯的错误,他们在欺骗自己。
可能这就是人性,即便是像nasa的操控人员,也避免不了“人性的弱点”。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对一件事有强烈的观点时,你就会本能地捍卫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就成了你的立场,这个立场就成了你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如果他人攻击这个观点,你就会本能的视为这是对你的人身攻击。
费曼说:首要原则是你不要骗你自己,因为你自己是最容易被你骗的人。
这也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想要改变如此困难。
那我们改怎么办呢?
第一个办法就是,用假设代替观点。
当你用假设代替观点,就于“我”分离了。
第二个办法就是,一次提供多个假设。
给自己多几个假设,也就能进一步地减弱对某一个假设“倾注”太多感情。
第三个办法就是寻求别人的独立验证。
其实这就像是给自己提供一个第三人陈视角。打破所罗门悖论。
在运用这三个方法时,你需要一个指导思想,就是证伪你自己。
万老师在专栏里提到一个例子,比如你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投了大部分的资产,打算开一家餐馆。你做好调研,找到一处铺面,发现这里的人流量确实很好,于是你提出一个假设:在这里开餐馆能成功。
这时候你要做的不是证明这个假设,而是证伪:那些流量是会花钱吃饭的流量吗?还是这几天碰巧赶上活动?如果这个店铺位置真的好,为什么别人不做呢?
这就让我想到看奇葩说打辩论时,我们总是先选择一个观点站队,本以为自己的观点绝对是“正确的”,但当另一方辩手举出例证时,又恍然觉得另一个观点也有其立足之处。
这也是为什么科学家总是不去证明假设,而是证伪。
这个方法也能让我们作为家长,摒弃对孩子的偏见。当你认为你的孩子懒惰,你就总能找出证据来支撑你的观点。
这时候你就应该试着去证伪--可能他是在某个场景下懒惰而已,他什么时候是勤快的呢?他的懒惰会不会是一种逃避,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选择捷径去下结论,站队立场。虽然从进化角度来说,有利于规避危险。
但成长就是变得复杂,我们需要学一点科学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