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走出舒适区?
以前觉得是单纯的找自己不适应的事情,借此拓展自己的能力。
但若是如此,这就变成了一种纯在给自己找不痛快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导向不具有更确切的目的性(单纯的说提升自己能力不能算是确切的目的,因为其实际上还可以往下推敲)。
其实际上应当是当你意识到当下状态下存在有一套主要矛盾,而要解决这种主要矛盾所要做出的行为,就可以称为走出舒适区了,而意识到主要矛盾的存在却选择忽视,就实际上困在了舒适区中。这种舒适不是主观上感觉的舒适,而是“我要是做出某项行为,它仍然存在一些风险,与其承担这一部分风险,我觉得待在当下虽然不舒服但还是好一点”。如果说人本身对当下的生活已经很满足,当下的生活状态已经满足了我所有想法,那么若是有人对这种状态下的人去说让他走出舒适区便是一种不符合逻辑的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前面所提到的两种状态是具备相互转化可能的。而从后者转化成前者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作为个体的人要以观察者视角不加主观评价地以一种开放的状态去接受外部信息进而重新审视当下的生活。在感知到主要矛盾前提下,我们才能说针对主要矛盾的具体行为是能促进个人成长的,因为这时候人的行为才会使得其自身落在一个全新且具体的新平台上,能力的培养也在这时具备了连贯性,会如同树一般向外延伸枝丫,而不是散乱得如同满天星。
这样说下来,当他人说你困在舒适区时,那可能是站在他的角度,你当前的状态没有达到他对你身份定位应具备的实际能力标准。这时你可以看看自己对当下状态的实际体验或者去接触更多的与当下身份相关的信息,进而去发掘被自己忽视的矛盾,解决矛盾。
但不管怎么说,定义舒适区的权力都应当在我们自身而不是被他人赋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