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1 今天开始,我要用21天的微习惯读完【拆掉思维里的墙】 作者:古典
2024年10月1日,一个特殊的日子,一个看着阅兵仪式热泪盈眶的日子,一个看着儿子挺拔身姿敬礼哭笑参半的日子。生活如此美好,未来如此可期,今天起,我也开启了新一段读书旅程,愿自己享受其中,愿自己因此而更加强大。
2024.10.01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看到古典是在2002年。他回忆说,新东方真正吸引他的,应该是新东方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精神。古典的理想不仅仅是成为一个新东方的优秀老师,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生道路设计师,向青年人传播他的理念,传递他的生命价值。在他把成功案例和心理案例讲给其他人听时,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尽管还是优点青涩,但可以看到他思想的大气。他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和案例分析,再结合亲身感受,他把“思维之墙”对人的限制讲述的淋漓尽致。
人和人的差别究竟在哪里?想到的一个词是:拆掉思维里的栅栏。
有时候限制就是限制本身。你认为做不到,你就真的做不到。你觉得自己会变的更强大,你就真的会变得更强大。真正限制我们的是我们思维里看不见的强,而这堵墙很大一部分来自内心的不安全感。这里的安全是指你不害怕危险,敢于面对困难。每个人都在追逐安全感,但很多人成为了安全感的奴隶。害怕改变,保持现状,听信他人。追求安全感是人的本能,但安全感的获得必须通过内心真正的强大。安全感是给予,不是索取,恐惧越多,索取越多,不安全感反而递增。
因为很多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所以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不自觉的变成了“受害者”。遇到问题时,你会觉得不公平,会觉得世界充满了各种问题。受害者天堂是受害者最喜欢去的地方。大家聚集在那儿,彼此安抚,觉得人生果真如此。受害者天堂还有它的法则。第一个就是推卸责任,保住面子。在受害者天堂,大家从来没犯过什么错,美德都是他的,错误都是别人和社会的。受害者天堂的第二个法则就更进一步了,叫安心做坏事。美国有一项研究,在辛辛监狱中,几乎没有哪个罪犯会承认自己是坏人。他们会为自己辩护,觉得自己不应该被关进监狱。很多做坏事的人,都有一个完美的受害者的故事。事实上,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一个让你舒服的一塌糊涂的环境,必须自己变得强大,才能勇敢的面对这个世界。受害者天堂的第三个法则叫做:分享“凄惨故事会”。每个人都在别人的受害者故事中获得不少廉价的快乐和虚无的安抚。我们在这样一个天堂里,居然浸泡其中,慢慢习惯,然后沉浸,开始分享。我们在这里获得同情和帮助。就像一个人生病之后,就觉得可能会有人过来看望他一样,在这个舒适的受害者天堂,陷入了无尽的情感黑洞。
但是怎么办呢?其实核心就是自己掌控。首先要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这个世界就是不那么公平,但这并不影响你在社会上快乐的工作,快乐的生活。
如果把所有经历过的事情重新推到一遍,所有条件都不改变,只有改变自己,你能否得到一个更好的结果呢。如果答案是“是”,那么你就开始进入掌控者的角色,如果答案是“不是”,那你认为自己以前已经做得足够好了,所有不好都是别人的问题。大部分人认为,改变并不容易,因为很少人愿意去面对否定的自己,那个过程很痛苦,需要不断抛弃过去的自己。如果你觉得世界不公平,可能本质上还是你不够强大,你还没有做到足够好。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与其说是智商的差异,不如说是思维的差异。我们生活在一个处处不公平的世界,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的规则,无法改变自己的过去,但至少可以改变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心态,改变自己对于过去的看法,用一个新的思维模式,重新面对这个世界。如果你愿意,你总是可以掌控点什么。用掌控者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你就会感到很幸福。
你看世界的角度,决定了你的样子。古典的经典作品:【拆掉思维里的墙】【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跃迁】。在【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里面,会拆解心智模式的7个问题。怎么看待问题,要不要躺平,如何有安全感,如何活的有趣,怎么做自己,怎么做职业选择,如何理解与家人的冲突,并给出了转变心智之道。
【拆掉思维里的墙】的核心思想是自我负责----如果你全然为自己负责,你就有能力改变命运;如果你不担起这个责任,任何方法论的缺陷,环境和隐私的不公,都会成为你推责的对象----这样的人生只有抱怨,没有进步。认知的打开,必须有科学方法论的支撑,否则就仅仅是个颅内高潮。【拆掉思维里的墙】是心法,【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是技法。在这技法里提出了“人生四度”理论,除了追求名利权的主流价值,人生还有四中努力方向:高度,深度,温度,宽度。另一理论是“三叶草”模型,除了沿着职级,工资的框架向上爬,每个人还可以通过培养兴趣,提升竞争力,培养定见,推动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内在成长飞轮,把职业改造成“在热爱的领域努力的玩儿”。对于个人发展差异之问,我想用“做聪明的努力”代替“选择大于努力”。
从短期来看,心态认知方法论最重要,从长期来看,开阔视野做好选择借力系统是人生复利。这种规律短期被小得小失,快意情仇掩盖,等到这种复利拉出一条陡峭的增长曲线,外人会惊呼:他们在“跃迁”!
人和人之间,为什么差距和差异那么大,而且越来越大?不仅要聪明的努力,更要和大时代,大系统共生,借力与联机并用,实现跃迁!从【高效能人士7个习惯】,【时间管理】到【抓住风口】【点线面体】整体战略共识。
这里举了个例子还颇有感触:一个小时候受过原生家庭伤害,盯着孩子练钢琴时,总是忍不住暴怒的父亲寻求咨询。咨询师的建议往往是,觉察,深呼吸,转念,找安全的地方,自我疗愈,然后面对孩子纯粹的爱。但是家庭系统咨询的理论是:把孩子和父亲当成一个系统,一起面对这个问题。让孩子意识到爸爸的烦恼,最后让孩子意识到,爸爸的很多怒火不是冲着自己来的,而是爸爸没能控制好自己,孩子先是不再自责和害怕,甚至会尝试理解和原谅爸爸。爸爸也学会了事后及时道歉,并且独自去完成自己的功课。在融洽的关系里,这件事情成为他们更亲密的机会。系统观点认为,重要的不是单个元素,而是元素之间的关系!系统论的思路更快,它不强调对错,而是直击问题。从认知到方法论,再到系统论看问题,这是人类认识事物,层层展开的认识过程。我们需要从思维拆起,没有“自我全责”就不会有“聪明的奋进”,缺乏执行力,就别谈什么“高手战略”。思维可拆墙,人生能跃迁!
记者曾问围棋大事吴清源,平日研究谁的棋谱,一定是自己的,作家也如此,尤其修订更难,就是要反复看自己的文字看到吐,再慢慢加加减减。“跃迁”里,古典借用彼得德鲁克的观点总结出自己的创作闭环:用咨询驱动,用讲课整合,用写作产品化,还搞出来一个IPO(输入问题,解决问题和输出问题)闭环,煞有其事。但这套方法不是想清楚才开始的,而是做明白回来归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