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每天都在看武志红老师的专栏,这一周的心理学课的主题是“关系,即命运。”
1、性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
关系是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是对客体关系理论的概括性表达。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性格在关系中形成,性格在关系中展现,性格在关系中改变。了解了这三句话的含义,就了解了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平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性格是因为我们想把我们内在的关系新的关系中,想把它变成符合我们内在模式的关系,并且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模式后,可以在关系中疗愈、改变性格。
2、通过当下的关系模式看到内在的关系模式。
一个人当下的关系模式是他内在关系模式和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并且,这份再现常常有精准的对应。也就是说,内在是关系模式会影响当下的关系模式。
3、如何构建平等的关系
任何的关系模式中,彼此双方都想把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投射给对方,因为人类最本质的自恋,这种内在关系模式很难有谁高谁低的区分,所以最后就看谁能占据关系的制高点。通常的情况下,占有资源多的人会有天然的优越感,会认为“我比你强”。这个时候如果对方内在的关系是基本平等的,就能做到不卑不亢的展现自己内在的关系,使得双方达到一个平等的关系模式,也就是健康的关系模式。
看完这周的专栏,有以下的几点感想:
首先,我一直以为性格是天生的或者是后天的经历造就的,按照客体关系理论,我们的关系在六岁左右就确定了,并且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内在固定的关系模式。
其次,别人透过我们的性格,可以看出我们内在的关系模式。如果对自己当下的关系模式不满意,可以试着回忆童年的经历,看看那个时候的关系模式是怎样的,是否影响到了当下的关系模式。
最后,我们通常在比我们强或者看起来比我们强的人面前就容易表现得自卑,其实这个时候关系是不平等的。当我们在一个不平等的关系模式里相处时,两个人都会感觉不自在,最健康的关系应该是双方都平等的关系。
通过学习心理学专栏,对自己了解得越来越多,也慢慢开始审视自己,是如何变成现在的状况的。了解自己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同样是自我探索和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