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九月九,重阳节。
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可以看出,九月九是登高节,也是“兄弟节”——异姓兄弟相聚登高望远,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日子。
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和“待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中,可以看出,九月九是赏菊花的好日子。
现在,国家把九月九定位敬老节,取重阳的雅意。可就我看来,老人,实在不适合登高。——我的母亲,七十八了,来我家,第二层的住房而已,就那十多个台阶,老人家上得好辛苦!
焦村镇焦村村的戏台和广场整饬一新,村里的会是九月九,所以,广场命名为“重阳广场”,昨天剪彩。请了戏班子,登封市豫剧团,据张老师说每场戏一万块呢,好戏!
请母亲来看戏,我的分量不足以请得动,得我四姐出马,终于是好说歹说把母亲接来了。我陪母亲看戏,本说拿家里的圈椅的,四姐说不必,她从戏台附近的商店里借来了凳子。
借来的,居然是好多年都不大见的条凳!
这种凳子,我小时候很普遍的,家家有,高的低的。我小学时的板凳就是条凳,同桌两个坐一条。
条凳,一个人,要坐中间;两个人,各坐一边;三个人,中间一人,两边各一人,两边的两个人要尽量平衡,个头重量要大致相当;挤一挤,也可以坐四个人的……坐条凳,尤其是两个人时,一定要相互照顾,比如你有事要站起来,得提前给另一个人说一声,不然,你猛的一起,他就会坐到地上的——条凳瞬间变成了跷跷板,没有中间支点的跷跷板。总之,这是一种能分享、讲合作的坐具。
我国的真正意义上的“凳子”,是从宋朝才慢慢出现的。以前呢?以前都是“席地而坐”。到了明清,古典家具发现到成熟期。太师椅,是古家具的代表。其实,是可以常常坐坐太师椅的——太师椅,坐着就养生:有靠背,靠背有贴合我们生理曲度的弧度,臀部紧靠椅子的后端,自然身体都挺直了;两个扶手,手肘一搭,恰恰好;上身正、直以后,双腿自然下垂,两脚分开的幅度正好是肩膀的宽度;两足平放地面。这个姿势,就是养身养生——脊柱端直,关节放松。
所以,我家的茶台,主椅就是一把官帽椅,其它的副椅,是四张方凳。休闲时,坐着,沏壶茶,慢慢品。
“沙发”是个音译词,是外来词汇。沙发从西方来,有个“沙龙”的词,就是坐在沙发上开的座谈会。沙发,一是矮,二是软,都不利于人体。坐沙发,一般都是整个身体陷在软软的厚厚的垫子里,越坐越累!刘爽一直想给家里买“像四姨家的软软的舒服的沙发”,一直都没如他的愿:我家的原来的那套,是木沙发。坚硬的实木,只是铺了一层薄垫,刘爽不可能有“舒服”的感觉。
我们坐火车,普通火车的座椅是一溜儿,没有隔断的,可以挤一挤;高铁的座位,就有了界限;飞机的座位更是分明,就连小小的孩子,也必得买自己的座儿,因为降落伞是按座配给的。
条凳和沙发的区别,恰就像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区别一样:一个是兼容并蓄,一个是壁垒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