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在工作中时时面对着孩子,接触着形形色色的家长,所以每每在谈及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我总觉得自己是有些资本的。
我曾经试着去观察那些在行为表现上有些“尖锐”的孩子,发现在他们背后一定有一个非常宠溺他的家长;再继续与他家长交流,我又会发现那一定也是一个同样有些“尖锐”的家长,而家长往往不自知,总是问我“老师,你说我们家孩子怎么会这样,我到底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我想作为老师都很难回答,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学校教育。于是在那时我已经为自己的育儿立下了两条规则:1、孩子千万不能宠;2、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
之后我陆续看过很多育儿理论,最让我印象深刻和“受益”的是:1、哭声免疫法:哭了不抱,不哭才抱;2、延迟满足:米歇尔的“糖果实验”,如果规则是不吃掉眼前的一颗糖,两小时后就可以得到两颗糖,那么能等待两小时的孩子,长大后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提倡父母故意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需求是必须等待的,从而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我不得不感叹,真是活到老学到老,想要抚养一个孩子成才,科学育儿,我要学习走的路还很长啊!
现在我的儿子两岁了,很乖巧,很多人都羡慕我说你养的真好,那时我也就微微笑一笑,我也真的很困惑,这算是我教的好还是我家孩子性格天生如此。
我的心里一直有个小疙瘩,还没有和别人说起过。当时我还在坐月子,家人为了能让我好好休息,为我请了一位月嫂阿姨,阿姨五十岁,自己已经有了一个孙子,因此对孩子显得特别有爱。我从一开始就和阿姨交流我的育儿理念,要“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可是阿姨总是一听到儿子的哭声就立刻侧身抱起,和儿子轻语,慢慢等儿子平静。我偷偷和家里人表达我不满,阿姨这样一哭就抱一哭就抱,万一把我儿子宠坏了,以后我们养起来该多累啊。直到有几次我发现儿子一哭,阿姨只要远远地喊一声:“来啦!”儿子就开始平静下来,才一个多月的大的他,似乎已经认得阿姨那让他安心的声音。我开始怀疑自己到底对不对,但年轻的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多读过几本书,总是热衷于质疑老一辈的育儿手法。
阿姨走后,产假期间,我妈妈和我一起带娃,孩子一哭我妈也立刻跑过去抱,我特别敏感,隔代亲,别太宠了。可是妈妈总是跟我说:“他这样一个人哭多可怜啊,我宁可自己累点多抱抱好了。”“唉,太宠了,太宠了。”可我也不能和我妈太过争论。
真正让我难过是八个月大的时候,儿子得了流感,因为身体不舒服,那段时间特别粘人,喜欢抱,可是他不喜欢让我抱,就喜欢找外婆,找奶奶,天知道我心里有多失落、多难受。直到等到寒假,我学校放假,我专心陪儿子了一个月后,他变得喜欢找妈妈,原来还是我给他的爱太少了,陪伴也太少。
机缘巧合之下,知道了李雪老师,购买了她的书籍《当我遇见一个人》,波动我心弦的是封面上那稚嫩的婴儿脸庞,纯真的眼神,和淡淡的一句:“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
不知道为什么,我特别愿意相信李雪老师的理论,或许是因为她的文字里并没有卖弄什么育儿学识,只是爱,用爱解释一切。就是因为爱,把我曾经奉为圣旨的育儿理念击碎。
亲密,是母婴关系最自然的状态
哭声免疫法、哭声控制法等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破坏婴儿的“全能自恋”,让他吃惊地发现“这个世界居然不如我所愿,我哭的时候居然得不到及时回应”。也许母亲只是掐着表,延迟了五分钟回应哭泣的婴儿,但在尚未形成逻辑性空间思维能力的婴儿的感觉里,整个世界开始崩塌,地狱般的煎熬似乎永无尽头。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确实会有效,但其效应建立在婴儿对母亲及时回应自己感到绝望的基础上。
延迟满足能力,始于婴儿期的及时满足
婴儿的饥饿、微笑、哭闹着寻找母亲等情感表达,得到回应越及时,越零延迟,长大后越具有延迟满足能力。因为孩子对世界充满信任,深信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表达,并且会被满足,自然能安心等待最合适的时机。贪婪并非孩子的本性,而是因为曾经有太多的需求被否定、被批评、被延迟,这些痛苦长期累积,终于让他成为一个不讲道理、难以妥协和所求无度的人。
所以人啊,总是那么喜欢自以为是。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懂教育的妈妈,也正在努力成为,可是当用理论武装了自己之后,我却发现自己忘了该如何爱孩子。我们为自己的爱加了太多的枷锁,觉得这些枷锁是为了让孩子好,是在锻炼孩子的某些能力。而一切都是“自以为”。
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内核,只要我们外界不加干预,孩子就会慢慢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我很庆幸我对孩子“冷漠”的时候,阿姨和我妈妈给了儿子及时的回应和爱,也庆幸自己及时觉醒,决定不再“养育”儿子,而是依据儿子需求及时给予回应和爱。
给孩子丰盛的人生,下面几条就够了:
听见孩子的欲求;
及时回应;
诚实回应;
无条件给予。
很多家长们都觉得,这些话太玄,我们也很爱孩子啊,但是孩子还是那么不听话,那么爱唱反调。那我们就要问问自己,我给孩子的是我想给的,还是孩子需要的。就像我们的教育,只是从我们眼光,把孩子当成了需要修理的机器,但其实孩子是具有发展能力的人。孩子哭就给他拥抱,有了温暖自然会笑;孩子爱玩就让他玩,也别硬逼他睡觉,玩够了自然会睡;也别规定每餐让孩子吃多少,不够继续吃,饱了自然会停……
前几个星期,儿子又生病,小孩生病就有一种“一朝回到解放前”的感觉,不爱收拾玩具了、不肯自己吃饭了、也不愿意自己走路了,一不顺心就是哭哭哭。说实话,我又有点开始小焦虑,这家伙现在娇滴滴的,要好好收拾他了,好不容易养成的好习惯又没了,我不能再由着他了,难道以后大了生病还能不上学,不做作业吗?但看他泪汪汪的眼睛,我又舍不得,只能由着他。事实也的确证明,我又想多了,慢慢孩子身体好了,他愿意接受你家长的商量,也愿意自己尝试去做一些事。我也没有“宠坏”我的孩子。就像李雪老师说的,只要孩子要的是合理的,父母充分看到和回应,孩子是不会宠坏的。
妈妈们,孩子不是上天交在我们手里让我们教育的,孩子是我们对自己的自我救赎,自我成长,在那有限的时光里,陪伴孩子,守住初心,丰盛的人生就会追随你。爱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