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无情五七
春前草翠满荒原,雨后泉清细流长。
神前钧瓷窑变忙,一色入出万彩光。
钧瓷丰富的色彩比这个炎热的夏日太阳彩色光芒还耀眼,“出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曾经在我的印象里钧瓷不是暗红的,就是黢黑的或者乌蓝乌蓝的,然步入钧瓷博物馆,却出人意料的惊艳,难怪古人赞到“雨过天晴润如玉,花留水彩凝成珠”,“品绿评红幻万象,疑是画圣神笔图”,观之给人一种岁月留光漫溢彩静谧感。
《中国陶瓷史》在评价钧瓷艺术成就时说:“宋代钧瓷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的铜红釉,为中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写道:“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钧瓷烧制需要七十二道工序,其中更有数不尽的细节,至少要八天才能完成一窑成品。
钧瓷之所以吸引人,是混合制成的色釉未知的变化,尽管知道它大体的颜色类别,却不知窑变后具体的色泽,一份美丽的期待覆盖了所有的艰辛。方解石、红长石、紫石英、汝蓝石等等几十种矿石不同种类,不同比例能够混合烧制出千百种色泽。
不仅因为混合造成色泽千变万化,钧窑杰出的工艺成就更在于科学配好胎、釉的基础上,烧制过程中合理的控制火焰气氛的变化,利用氧化和还原气氛,由同样的釉料釉色也能够烧制出深浅不一的窑变色彩。
而且在烧制过程中,因釉层厚薄和烧成温度等原因,出现多种窑变流纹,进一步增强了釉面美轮美奂的效果,有诗云“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凌空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提到窑变流纹,备受欢迎的有蚯蚓走泥纹、冰片纹、莬丝纹、星空纹等,更有神奇的油滴釉受到人们的喜爱。
众多瓷器中的其中一件,令人尤为惊奇的是一只两寸口径的小碗,碗底躺着寸余长的一片黄树叶,有种一叶扁舟飘江南的静谧安详悠然自得之感。而制作的师傅说这片树叶在烧制的过程中缩小了三到五倍,更为神奇的是树叶并未在烧制的过程中碳化掉,除了身量缩小依然静静躺在碗中,直到出窑。
另有一件流光溢彩的广口尊,拥有渐变色,流沙金的色泽过度到青金石色混合着葡萄紫,气韵万千,观之若大海沉沙波浪起伏,配合了上面的星空纹路,若紫色天空下千万年的闪烁星光,照亮着人们前进的方向。
经过揉泥拉坯、修坯定型、施釉灌釉、加表满窑,开启了烧窑的满心期待,然而美丽结果往往都是在多次的失望与失败中艰辛得来的。
经过八天的筹备烧制,熄火后等待开窑的几个小时是焦躁的也是幸福的,既期待又担忧,既渴望又害怕,矛盾的心情绞绕着忐忑,既迫切想要开启窑门,又几多担忧怕不是期待的结果。
我们去参观时候,碰到刚烧制一整窑的作品全部毁掉了,师傅在追求完美作品的时候,一些细微的失误导致了巨大的损失,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有的瓷器口径开裂,成品全部作废,令人极度惋惜。
失败在所难免,但成功实属必然,多次的艰辛探索,汗水和着泪水换来了异常的绚丽多彩,连乾隆皇帝都盛赞到“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原泥经过930度的素烧,出窑上釉再经过1230度的重烧,出窑成功的钧瓷真是应了“洪炉幅透原泥身,釉色斑斓数宝钧”,“极品信从窑变得,成功一件价无伦”。
钧瓷烧制过程虽然异常辛苦,但出窑的期待却是不可言说的美妙自在,这也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传承人不惧风雨坚定走下去最朴素的心态。当前钧瓷的创新处于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中,中外参展的作品屡获大奖,经风雨见彩虹,钧瓷将继续在釉色斑斓器型优美的征程上大放异彩。
本文由“【文字之光】社区”助力。
【文字之光】是已立项注册,自2020年元旦始启用。
【文字之光】是由文字之光社区居民秉持“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而设立的专题,专题目前不接受投稿。
广大优秀作者可以投稿到它的优选专题【金色梧桐】中,编委会从中选出优质文收录到【文字之光】,并从中精选出最优质文加以推广。
我们期待你的优雅亮相!你若能甩出掷地有声、灵动有趣的文字,我们定会用足够的真诚与你的文字共舞,让优质的文字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们都是见证官:见证优秀 共同成长
找到我们有两种方式:
01 在微信群中搜索【文字之光】。
02 发私信给文字之光的主编韩涵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