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能知识分子的春天
70年代末,当老张还是小张的时候,他是村里的唯一一个高中毕业生,是村里最有文化的年轻人。凭着薄薄的几本高中物理课本和自己的摸索,他会修理所有的家用电器(虽然那时候最贵重的家用电器可能是收音机),他还会修理所有的农用设备,甚至会改造电线线路,简直无所不能。在生产大队里,小张因为他的“全能”备受组织认可,被特别安排在磨坊里,时不时被安排写写算算等等,不需要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下地干活,公分照拿。
不过,好时光一闪而逝。没过几年,开始了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村改革。每家按人口分了几亩地自种自收,开始了日复一日的春种夏收。小张作为家里的长子,尽力承担着家庭的农活。三个弟弟都小,分别比他小四岁、八岁、十二岁,并且都处于“半大小子饿死老子”的长身体阶段。土地贫瘠,虫害又多,又没有很好的肥料,每年产出的粮食交了公粮后,总是不够吃,不过日子也就这样凑合过着。
2、都好
到了二十多岁,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家里给小张张罗相亲。先是见了一个带孩子的年轻女人,见过面后,小张的娘问小张的意思,老实巴交的小张说“好”,不过小张的娘回绝了。后来,又见了一个羞涩的姑娘,大眼睛,又粗又黑的两条长辫子搭在肩上。见过面后,娘问小张的意思,小张说“好”,小张的娘也觉得可以。问了对方也觉得不错,双方就把婚事说定了。
于是,择了吉日,简单办了婚礼,小张就有了媳妇。媳妇出嫁前在家里排行老四,下面还有弟弟妹妹,做饭洗衣,照顾弟妹都做得很顺手。到了小张这里,媳妇的家务活都是一把好手。后来,看小张只闷头做事,不擅言语,于是媳妇顺手把里里外外的迎来送往、节庆礼节都接管了。日子虽然穷苦,但邻里乡亲状况都差不多,夫妻也和睦,日子都也顺心。
3、“大胖小子”
过了不久,媳妇怀孕了。农村的媳妇都不娇气,大着肚子忙里忙。那时候,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能生一个孩子。小张的娘逢人便说,一看就是个大胖小子,这是我家的长子长孙,街坊邻居们都说恭喜。后来,不识字的小张娘说,这孩子的名字谁都不能起,我来起。小张说“好”。
10月份的一天,小张的媳妇从地里忙完,晚上开始肚子疼。小张手足无措,着急喊娘,小张的娘说,“没事,是我大孙子要生了”。于是,小张便急忙去找接生婆。到了第二天凌晨,孩子生了,是个女孩。小张的娘又伤心又生气,想到国家不让生二胎,更是没有遮掩想法的意思,气哼哼地把先煮好的鹅肉和小米粥端到媳妇的炕上,就躲到自己的房间里再不见了人影。小张也不会洗尿布、做饭、照顾产妇,更不会照顾婴儿,一阵手忙脚乱。
后来,小张的娘煮上一大盆小米粥,煮一盆自己养的鹅汤放橱柜上。每顿舀一大碗小米粥和一碗带汤的鹅肉,放锅里一热,端到媳妇炕上,每天早中晚都是如此。过三四天吃完了,小张的娘就再煮一大盆。媳妇休息了几天有了力气,再也吃不下小米粥和鹅肉,就下炕自己做饭,烧水洗尿布,照顾婴儿。小张也不懂“坐月子”的规矩的,于是继续去地里干农活。
过了些日子,媳妇说孩子还没有名字呢,你给起一个吧。小张说,就叫小A吧。
4、不继续干,钱就扣了
有了小A以后,日子更加拮据了。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有些生意头脑的同龄人开始通过各种办法赚钱,有些人家开始富裕起来了。随着家里几个弟弟长大一些了,有人下地干活了,小张开始到村里一个干部开的工厂去打工,一年有一千多块钱,工资一年结一次。那工厂特别远,骑大金鹿自行车要两个小时才能到,而且还要值班,一周只能回来一次。不过,想到家里有点收入了,就会生活的好点,小张也比较开心。
这样的日子过了两三年。有一年过年时候,老板只象征性地发两三百块钱了。说是钱还没有收回来,好好干,以后发,不会欠你的工资的。到了第二年,还是发了两三百块钱。到了正月,想到过完年要钱买农药化肥没钱,在媳妇的怂恿下,小张领着小A,带着两瓶好酒敲开了老板的家门。
小A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地方。不同于小张家的低矮土房子,老板家是一幢二层小楼,感觉像在别人家电视里看到的城市的房子,有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里栽了一棵特别高大的树,小A不知道这是什么树,只看到树好高,几乎伸到天上了。小张进了老板家,说了句“过年好”,把酒放在一边。老板热情地让座,倒水,拿糖果给小A,然后开始诉苦,说生意多么难做,钱拿不回来,过年多么拮据等等。小张眼睛盯着茶杯,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坐了一刻钟,小张拉起小A告辞。
过完年,小张还是去工厂上班了。第三年过年,老板还是只发两三百块钱,老板讲明,如果继续干,钱以后一分不少地付;如果不继续干,钱就扣了。小张心疼这三年的钱,过了年还是去上班了。到了第四年过年的时候,老板还是只发两三百块钱,还是一样的话。小张狠了狠心,决定再也不去干了,开始四处打散工。
5、第七名
这时候,到了小A上小学的年纪。随着小A慢慢长大,大家开始不叫小张,而叫他“小A爸”。小A的性格有点像他爸,比较听话。小A不知道上学是什么,不过也不捣蛋,老师让上课就上课,老师让写作业就写作业。
到了一年级冬天的期末考试,小A考了第七名,隔壁的好朋友小N考了第一名,小A不知道考第几名是什么意思。不过,到了发奖状的时候,老师给七个小朋友发了奖状,小A没有,但是考第八名的小朋友有,小A有点不开心。回家以后,小A爸听说小A没有拿到奖状,大发雷霆,训了小A好一会,还罚她站在门后面,小A只知道站着哭。过了一会,隔壁的小N过来找她玩,小N怎么拉,小A也不动,后来还是小A爸说,去玩吧。小A才哭哭啼啼跟着小N去玩了。不过,这年寒假,小A爸让小A不能四处玩,让她自己在屋子里学习。
经过了这事,小A才知道学习是怎么回事,才知道考试重要,才开始把学习放在心上。小A爸也开始关注小A的学习,让小A背诵语文课本里面的每一篇课文,甚至连扩展阅读的课文也必须背过,小A只好按要求背。如果哪一年过年的期末考试,小A考的比隔壁小N差,小A爸就会禁止小A寒假出去玩,只能在自己房间里学习。后来小A在小学里再也没有考过第七名,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实在没考好最差只考过第四名。后来,小A在初中、高中也一直是前两名,甚至大学、研究生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
6、又一个第七名
小A上小学的时候,国家和当地的计划生育政策变了,头胎是女孩的可以再生一个孩子,头胎是男孩的不能再生。消息传来后,头胎是女孩的家庭纷纷准备生二胎,小张也不例外。过了一段时间,小张媳妇又怀孕了。这次,小张娘不再四处宣扬了。十个月以后,孩子降生,竟然是男孩。小张娘高兴地跳起来,说什么也要自己起名字。不过,真起名字的时候,小张娘才想起自己不识字。那时候,小A也七周岁了,认识几个字了,于是小张娘让小A一起参谋孩子的名字,参谋了几天,一老一少把乳名和大名都起好了,叫小B。小张就直接用了。
小B长得像爸爸,浓眉大眼,白白胖胖,又处处透着机灵,很受大家喜欢。俗话说,有苗不愁长。小B很快也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巧的是,小B一年级冬天的期末考试也考了第七名,不同的是他拿到了三好学生奖状。他把奖状拿回来往桌上一放,就出去疯玩了。小A爸把小B的奖状和小A的奖状一起贴到墙上,这年过的开开心心。不过,小B在小学的成绩一直停留在六七名,到了初中,还是中不溜。到初中毕业的时候,小B提出即使上高中也考不上大学,不如上个职业高中学一门技术。后来,小B初中毕业去了职业高中。再后来,去了一家轮胎厂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