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是山对水的痴恋。山水相依,眉眼盈盈,只愿在你身侧,护你安康。
诗韵悠悠,情意绵绵,虽不能全解,终有回甘。爱上杜甫,在步入中年之时。读书时,我爱李白,爱他的潇洒与豪气;失恋时,我爱义山,喜欢在那悲伤朦胧的语调中自怜;找工作时,又爱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今天分享的是杜甫现存最早年间写的一首诗,作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当年诗人24岁,漫游生活。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当雄生存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诗是诗人早年期间,国家还处于开元盛世年间所作,与后期诗人因战乱而呈现的沉郁顿挫、悲怆凄然不同。此时,他和李白一样,骄傲、潇洒、胸怀阔达。写此诗时,诗人刚科考失利,可此诗全无萎靡、颓丧之气,尽显宏阔壮丽、自信豁达之态,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与泰山同垂不朽。
诗圣写景,如何成为“绝唱”的呢?
一.角度新颖,善于创新
写景,对于同学们来说不是难事,一提到写景,就想到移步换景,要把句子写得美一点,可落笔成文,真正成为佳作者,却并不多。
诗人的绝唱就在于写作角度新颖。一般来说,写名山胜水,我们大多会选取移步换景之法。而此诗却别出机杼,不写山门、山脚、山腰山顶所观的景象,而是借一“望”的姿态来写,由远及近,自朝至暮,来写泰山之奇。
除此之外,诗人善于创新。如首联中“夫”这一虚字的运用。要知道唐人写诗,少用虚字,后人更是指责宋人写诗多用虚字,以致诗句晦涩难懂。但杜甫却善用虚字,此是一绝,更绝的是句首发语词“夫”,此时却不在句首,而在句中。要知道句首的虚词在古文中几乎没有置于句中的,更别提诗歌了。此时诗人用一“夫”字,指的就是“岱宗”。把“夫”放在第一句,不仅可以统领全篇,使一首古诗有气势,加重语气,而且和后文的“如何”关系密切,暗含赞叹意,与全诗情感统一。
旧题新作或是老材新写,要有新意,有创新,才能更好地成为绝句。
二.虚实结合,写好过渡
写景不仅要写眼前景,还要写联想,虚实结合,这样才能给读者更多的启迪。
诗人就是这样。你看首句发问:泰山怎么样啊!接着就写自己所看到的实景。放眼望去,远处的齐国、鲁国都连成一片,葱绿茂盛,连绵无尽,多壮阔呀!走近一看,山峰有高有低,有起有伏,彼时,虽处于一山之内,有的阳光明媚,有的却幽深暗沉,多神奇啊;再靠近一点仔细凝视,山中云气层出不穷,看着这不断升起的层云,心胸也随之开阔起来,不知不觉间,竟已日暮时分,飞鸟都回家了,只怪好看的风景太多了,我的眼睛都有些疼了……风景看到这儿,诗人的联想就自然而然地抒发出来了:由望岳想到了登岳,一定要登到山顶上,想必其他山和他比较起来,肯定比泰山小啊!
二、四、五、六写实,后两句为虚写,虚实结合,诗人所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前面所见的实景上。那第三句呢,有什么意义,放在这儿是不是多余?
来看第三句“造化钟神秀”,什么意思?钟,是拟人手法,指钟情,大自然特别钟情于泰山,把天下最神奇突出的、最不平凡的、最秀美的东西都放在了泰山身上。你看,前一句刚说泰山绵延千里,非常宏大,紧接着就说泰山非常秀美不凡,四五六句则再写泰山的雄伟奇秀!这样一练起来,第三句的妙处就出来了,原来是文章中的过渡句啊,若是没有它,后面的实写则没有力量,而且会有点突兀。正是因为有了第三句的铺垫,才有后面的具体感受。
所以,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做到虚实结合,又要注重文章过渡,做好铺垫,让情感的抒发不突兀。
三.善用修辞,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我们要善用修辞,描绘画面,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这首诗就运用到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的奇绝,表达诗人的惊喜、赞美之情。如“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运用拟人的手法,既写出了了泰山的险,又写出了泰山的一种主宰力量。再如“决眦入归鸟”中的“决眦”则是运用夸张,这风景太迷人了,我一直睁大眼睛去观看,眼眶都有要决裂的感觉。你看,这多夸张啊,那为何眼眶都要决裂了,我还要登上山顶了,因为泰山太迷人了,这就暗含作者对它的赞美之情。
更难得还在于最后两句,除了直抒胸臆,表达赞美之外,这里还有象征之意,寄托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诗人借景抒情,言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之志,这引起了我们的共鸣,所以流传千古,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其实这首诗和王维的《终南山》有很多相似之处,写法上、内容上都可一一相对。如“连山到海隅”是否和“齐鲁青未了”有相似之妙?一对比,就会有新的发现,不信,你试试?
当诗词烂熟于心,是否也会脱口成诗?居家的日子就是提升自己的最好时机,少看电视多看书,待他日疫情结束,能够口吐华章,绘制自己的锦绣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