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的心态:饥饿
关于读书,我们一定知识高尔基的这句话名言:“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没有强烈的意愿来读书,是因为我们还不够“饥饿”,精神方面的匮乏。
想一想,当你买了一部新智能手机、买了一部新汽车,你是不是急切地打开说明书来读,急切地想了解这部手机、这台汽车有什么新功能新配置新特色。一本看似枯燥的说明书,你都能津津有味地读上半天,一本引起你思考的书籍,你为什么不想读?
因为我们懒——思想懒、意识懒。或者说,生活还没有把我们逼到一定的形势上。大家一定见过你的同事要晋升职称了,为了面试答辩,没日没夜地研读教材,这时候,为什么那勤奋?饥饿,匮乏,+利益驱动嘛!
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想想学生读课外书的场景吧,学生为什么冒着被老师没收的风险还要读那些武侠、玄幻、侦探、盗墓类的小说故事,好奇嘛。
如果我们能回到自己当初开始读书的情景中,对一个问题抱有强烈的好奇,在内心留有巨大的饥饿空间等着读书去填满,就像饥饿的人看到面包馒头一样,读书还会是困难的事吗?
所以,阅读开始的心态就是饥饿!换句话说,就是好奇、问题+不满足。
(二)阅读方法:多种并存
a碎片化阅读:灯塔式读书
1、阅读时间:碎片化
如今,我们无法安心读书的一个重要借口是:没有整块的安静时间,让我们无法进入到阅读的情景中,无法沉浸在书籍的世界中,手机、电脑、电视等媒体更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甘愿投入到其中,无法自拔。
有人说,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一个被碎片化的时代。之前的整块阅读的安静时代,几乎很难再找,甚至可以说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是徒自感慨,就此沉沦,还是顺应时代,在碎片化的时代里杀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阅读之路,学习之道呢?
在互联网+时代,对于阅读这件事来说,碎片化已成常态,我们要平静地对待这种状况。
2、灯塔式读书
我想,对于每一个有学习渴望,或者说有学习焦虑的人来说,大家的答案应该是后者。
这样才算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跟上形势。
在碎片化的时代,读书的“正确姿势”是怎样的呢?
据我两年加入读书会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反思之后,我得出如下理念——
碎片化时代的学习,应该像灯塔那样读书。
在《怎样阅读一本书》中作者[美] 莫提默·J. 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提出了主题阅读的概念。这种阅读被视为最高层次的阅读。
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这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
所谓主题,即问题。即由问题出发,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由自己的问题来聚拢各种各样的知识,慢慢地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暂时没有系统也是不用担心的,想一想古代的《论语》不也是孔子和其弟子的片言只语吗?不也是碎片化的知识不成体系吗?但中国两千年的传统文化系统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歌德谈话录之类的,也是对话题,是没有体系的,只不过后人为了理解的方便,慢慢地形成了体系。
后人在传承的过程中,为了研究得更精细,才逐渐形成了知识分科系统的。
像灯塔一样,占领一个据点岛屿,召唤不同的书籍、知识,以这个问题为核心,阅读不同的书籍,渐渐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描绘自己的阅读地图,也许是当下,我们能做到的最好的学习、阅读方式。
例:我读时间管理、知识管理方面的书籍
b读书的多种方法
陶渊明:不求甚解。
典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诸葛亮:观其大略。
典出“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三国志诸·葛亮传》
朱熹:熟读精思。
典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子读书法》
苏东坡:八面受敌
有人问苏东坡,说他那么博学,一般人学不学不得来。苏东坡说:可以呀。他少年时候读书,很多书都是读好几遍,像他读《汉书》就是如此一遍又一遍。
第一遍他读《汉书》,专门只读和治理之道有关的项所有内容,第二遍专门研读其中的人物,第三遍官制,第四遍兵法,第五遍货财。如此每读一遍,专门针对一个主题全面搜罗,对其他主题则熟视无睹,就可以补充这个主题,多读几遍下来,就可以每个主题都很精通了。最后他说了一句:“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
结论:读书到底有什么方法或者说什么才是正确的读书方法?
世界上没有正确读书方法,只有合适的读书方法!
懂得合适的读书方法有几个好处:第一、就是知道对待什么样的书,适合用什么样的方法。
第二,可以很快的知道怎么判断一本书是哪种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