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过一句话,大意是说,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应该多阅读非虚构作品。
换言之,虚构作品——主要是小说——不应该多读。
之前不太理解这句话,最近刚刚看到余华的一段话,顿时觉得非常有道理。
余华对当下年轻人阅读建议:
非虚构类:你是否判断到了什么;
虚构类:你是否感受到了什么;
假如两者都没有,那你这本书就放掉,哪怕这本书所有人都说他有多么的好,你也把它放下,不要读下去了,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感受没有判断,你读它干嘛?
这是里面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这本书没有那么好,就那帮人瞎吹吹出来的知道吗;还有个原因是什么呢,那确实是本好书,但是你没到和它相遇的时候,你读了也白读。
爱读虚构作品是人类的天性,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那本畅销全球的历史著作《人类简史》中谈到,人类与动物一个非常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人类会讲虚构故事,也喜欢听故事。
在“认知革命”之后,智人拥有了创造及相信虚构事物和故事的能力,这些虚构事物和故事包括了神、国家、民族、企业、钱、人权等。
人类所有大规模合作的系统,包括宗教、政治体制、贸易、法律制度等,都由于智人独特的对“虚构事物和故事”的认知能力而产生。
这可不仅仅是理论,爱听故事可是每个人的亲身经历,试问,哪个小朋友小时候不喜欢听大人讲故事呢?
正是因为天性,每个人都喜欢故事,小说是故事,电影是故事,戏剧是故事,连八卦其实也是故事……
但除了年少时候看的那些简单的故事——例如童话、传说、神话——长大了那些的那些小说,尤其是名家推荐的经典小说——比如托尔斯泰、雨果、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沈从文他们的作品,其实远不止故事这简单。
正如余华所说,那些虚构作品,你是否感受到了什么?如果没有,仅仅只是读了一个又一个新鲜的故事,那么还是不要读了。没有从中学到什么东西,也没什么阅读价值,何况很多故事都是都是同一个套路,未必很新鲜,只是你忘记了而已。
年轻的时候,更应该从现实世界去感受,比如大自然,比如社会。年级大了,感觉就没那么敏锐了,但阅历丰富了,反而应该开始从虚构作品中感受世界。
非虚构作品则相反,以“事实”、“亲历”为写作背景,并秉承“诚实原则”为基础的写作,不但让人涨了知识,增加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也有助于对现实世界有着更真实也更深刻的认识。
义务教育还是太过浅薄,真实的世界非常复杂,如果你不继续阅读、不去经历,你会以为身边的一切就是全世界。
很多人三十岁的时候就死了。就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停止更新,智慧也得不到增长,剩下的时光犹如行尸走肉,没有灵魂,得过且过,无聊的自我循环罢了!
扯远了。
总结一下,就是年轻的时候,多读非虚构作品;而年纪大了,多读虚构作品。这道理很像中国的一句老话,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全文完)
PS:忘了推荐书了,国内的著名的非虚构作品好像很少,国内最出名也最精彩的非虚构作品却是一个美国人写的,叫何伟(Peter Hessler),代表作《寻路中国》和《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