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梦回之一
梦回金川
“家谱是根,家风是魂,不修不缮,难慰祖先,愧对后人。”这就是猫坝杨氏上一辈传承的谱魂,如今我们这代人来接上这续谱火炬,引领谱写猫坝杨氏支谱的史篇。
自从加入猫坝编撰家谱组委会后,我从一个爱跑的性格都收敛到“蜗居”式,全力以赴一篇篇地毯式的史实搜集,以及排版出错一次一次的检查,上千次的修改,为了做好这支谱,也放下了一段时间的手里工作。这个编撰工作我们都是义务付出,也是自愿来承担肩上担的重责,不是为了什么荣誉与权利。而这些我都是为了完成父亲以及前一辈们生前的遗愿,接力前一辈们的传承工作。
当我们编撰工作一步一步深入,我更懂得前一辈们付出的心血,不是用金钱与权利来可以相比的,这项任务是需要担当与责任,而不能因中途遇到什么困难就随意放弃。想想前一辈的长辈们,在那交通与通信都还不普及的年代,他们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们骑着自行车,甚至于一些长辈还带着伤残,柱着拐杖,穿插在田间乡野:一点一点家访,登记,搜集,讲解,整理......不怕严寒酷暑,哪怕顶风冒雨也骑着自行车坚持穿梭在往返猫坝几十公里的路途。甚至于白发苍苍的他们摔倒在泥泞里,也拖着伤痛的身体还是不放弃一直的坚持,历经三年时长“猫坝杨氏宗族家谱”终于成册。后来,被邓小平学院收藏,被四川省图书馆收藏,同时“杨氏三十字家训”还被收录为“我爱成都.天府好家规”的范例典故。
我为是杨氏族人而骄傲,我为是杨氏族人而自豪。家是最小国,国有千万家,如今的我们付出点时间来续谱传承相比又能算什么呢?因为现在我们交通至少有了高铁、地铁、各个城市公交车,以及网络,微信,QQ等。我们各地的后辈们可以经过视频商讨,免去了很多舟车劳顿。
春光明媚,梨花点缀着好美的这座山村,我降落到这美丽的地方。初来乍到的我,对山村周边环境仿佛很熟悉似的,远远望见村口的院落前伫立着两尊石虎,村子背靠着青山,我毫无顾忌就走向了村口。耕牛在村旁边的田地里正在忙碌着春耕,散养的狗狗见了我也摆着友好的尾巴。我仿佛是回到自己的家,没有人指引,也没有去问过路人,径直就走进了一户特大的农家。不是洋房小楼,不是豪宅四合院,只是有点破落的青砖碧瓦院落。双扇的木漆大门敞开着,院里角落有石磨,石池以及一些零散的农具。远远望去,家里坐着一位吸着叶子烟的老者,背对着大门望着木窗像在思索着什么?还有一位农妇坐在八仙桌旁,他们仿佛在讨论什么问题。我轻轻地向他们打了招呼,他们只用眼神瞄了我,仿佛对我暗示着随意坐,他们没有在意我的到来,是否会影响他们的讨论,也没有对我感到陌生。我径直地走入了大厅,不惊扰他们的讨论,自顾自地看着。猛然间,在古老的木墙面上发现了几行塑着金色若隐若现的牌位字“映学单芳(世)子,天先云万启 全文大德昌‘’,后面的字由小而渐渐变不清。我使劲地在脑海里搜寻这几字好熟悉,在哪见过似的,但我只且且记得华字辈,上面没有华字辈。我走近,想抚摸那几个字,但字太高,我人太矮无法够着高度。那吸着叶子烟的长者说:“这是我们杨氏祖上一直传下的字辈记载,我们是清代就迁移到这金川生活了。”我尽力在脑海里搜寻,曾在总谱里哪个位置见过这几个大字。我感到头疼,也感到全身疲力,但一时又想不起。我告诉老者:“我叫杨杨,是由成都猫坝而来,为了搜寻我们杨氏分支系四处寻关于我们杨氏散落的分支。”老者缓缓地说:“我们也是猫坝,但是据说已很多年了,后面的年轻人几乎都快要忘去来自何方?根在哪儿了。就是没有人来整理这续谱工作。因为续谱要投入人力,财力,很多精力,以及要有耐心与毅力,能负责的人才能担起这个重任。”
我向老者娓娓道来我们搜集整理的“仁俊系”支谱历经一年也快要完稿。因经历了搜集支谱遇到种种的困惑后,我们才懂得不能忘根,所以我们希望把这火炬传递,希望帮各支系点燃,继续传承。如果各支系的支谱都能完成,我们猫坝杨氏的总谱就有望完成。我向老者道出我的心声,以及我来此目的,就是寻亲,让寻找到的每一支系像网一样接上联系。希望点燃这把传承的火炬,希望经过家谱文化让更多的猫坝杨氏后代人,育好下一代,教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以后能成立起猫坝杨氏基金会,每户以各人的能力大小可多可少不同地捐助,如果那家遇上什么困难。经理事会申请后,是可以拨出一些资金来助遇困难的杨氏族人。我们部分人虽是这想法,也许靠少数人是难成,需靠不同支系的族人来共同撑起才行。
老者问我怎么找到这儿的,我也不知道,我说我自己也从来没有到过这里,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就落在了这个村落。看到石虎就走进来了,这是个很神奇的事情吧。老者唤回了他的几个子女,叫他们协助我来教他们怎样来整理他们这边的支谱,他们也想完成前辈们传下的心愿。经字辈顺源追溯,金川这支系是属于“映贵系分支下的又一房支系”,从子字辈分出名为“子耀”另一支系,顺辈追溯根源这些后辈们终于明白自己祖先是从哪儿来,自己属于那一字辈,由此懂得家谱如史册让我们看到许多未懂的文化知识。他们拿出了黑黑的,长长的老腊肉,用大口的铁锅煮,说要用最好的招待方式来招待我这个寻亲的族人。我说我还要去寻下几户人家,因为我从原来的家谱里看到有这么一段记录,就是曾经有一位族人在解放前到金川工作,在农村说看到过有几户人家家里的牌位上有我们相同祖先的辈位记载。所以我得沿着这些线索去一个一个探索明白,不能放弃这次降落金川的任务。我掏出手机,征求了长者的同意后,我对着牌位拍了几照图片,从相机中,我猛然才想起,对我们猫坝祠堂的牌位前几位也是“映学单芳(世)子”只是后面我们排的字辈是“芝仁洪继(世)春”,这户的牌位是“天先云万启”,前面的祖先牌位都是一样的,只是到了后面的分支后,各房的字辈排的后字辈不同而已。但从牌位能确定,是同一脉祖先而出,此金川之行是祖先在冥冥之中牵引着我去完成他们没有完成的使命。
金川这映贵系分支是从清朝时期而来,一代一代相传,到如今不知也延续了多少后辈了。我向老者说,我们成都猫坝现在以有六千多人了,这还是二十多年前家谱的记载,现在相隔了二十多年,都又延续了很多后辈。也培养了很多年轻人才,在国家的不同的岗位奉献着他们的青春,也有在国外深造的,都是我们猫坝杨氏的骄傲之星。
村里把我从成都猫坝场赶来寻支系亲的消息传开了,下面好几户属杨姓的家人都在赶过来。想听我讲讲家谱里是怎样地记载他们,他们也想把史实写作出来,记载入杨氏家谱,家谱好比是传家的史册,好让以后的下一代走出金川好认亲,不要忘了祖根是由哪里来,自己要哪里去的根源。
我抬了一张木桌,坐在石虎旁的梨树下,铺开本子准备听他们依秩述说,我用文笔来记载,便于回成都猫坝后整理。一阵凉风掠过,梨花瓣纷纷飘落在我的脸颊上,打了个冷颤。我才发现我是坐在电脑桌前沉睡了,刚才是做了一场追谱的思亲梦。
这几个月整理家谱的“人物传记”第一时间接触了许多真实至深动人的前辈故事,如为了革命,奔赴边疆;为了祖国建设,深入严寒的雪山工作;为了抗美援朝,参加解放军等等真实的故事。发扬传承我杨氏族人“忠孝仁爱、诚信重义、耕读传家、自尊敬人”优良家风。
豆豆.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