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车》小小说
早上上班的时候,工商局办公楼停车场里整整齐齐摆放着三辆崭新的贴有12315字样的长安之星车,白底蓝字。
不清楚是市局机关、开发区工商局还是市直属工商分局购买的。因这是三局合一办公楼,大家也没在意。
大家正四处打听,东猜猜、西猜猜,议论长、议论短的瞎折腾时,政工科小田来了,人称“细舌头”“小灵通”,他对人事变动消息最为灵通,因为经常需要跑腿打文件,总能第一时间得知内幕。他露了个底,说这三辆车是我们开发区局昨晚刚买回来的,准备配发给三个中层单位。
随后,五个工商所和机关科室纷纷到来,竞相争取这三辆车。
经检科为办案急需车,科长找上分管副局长通络,争取分一辆。
唯一的一个农村所,一直没有车,所长深知这次机会难得,于是直接找到攀德高局长,恳切请求,并跑遍了局领导的大部分办公室,尽力争取。
城南所长干脆捷足先登,找到自己税务局当局长的老挑(妻姐夫),他是攀局长的同学,直接由他给他电话联络,双方均表示“考虑考虑”,没有肯定语气。
城西所也不示弱,直接给每个局党组成员呈交了一份申请配车的请示,理由是辖区人多,地盘大,工作量大,现有一台破车不够用……如此云云。
各单位使出浑身解数,包括局领导也各为其主,为其分管单位默默使劲,就是“叫花子烤火,各顾各”。
这天中午又下班了,大家蜂拥至大门口,人群开始分流,开发区局的宿舍大多在往西街方向去,“小灵通”也在之列,不等大家问他,他又叽里呱啦讲开了。
‘嘿,你们知道哪些单位分到新车了吗?’细舌头故意卖关子,慢条斯理地说道,‘那天我瞧见办公室魏仁明主任提交了一份配车方案报告。’
“说嘛,哪些有着!”一个等不及的声音冒了出来,大家恨不得给细舌头一脚,他的话撩得人心痒痒的。
“魏主任的报告明明白白,城郊所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试点所;城郊所是城郊结合部,目前传销形势严峻聚集该地,工作复杂;农村所一直没有车,应解燃眉之急……”
如此争论不休,议论纷纷,一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终于,在一天下午5点,迟来的局党组会召开了。会议冗长,争论激烈,直至7点,仍未达成共识。
最后攀局长站起来,“嗯”了一声,大声说:“我看这样吧,三辆车就分给城东、城中二所和政工纪检科,理由嘛就不多说,还是点到为止,城东所今年要拿省优先进;城中是市上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集几大班子于一身,区区两台车,实在是捉襟见肘。至于政工纪检,不说大家都明白,目前要加强队伍自身建设,必须加强政工纪检工作。散会!”
攀局长把“散会”二字说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不愧是部队上下来的正营级,当兵打仗的人。
消息不胫而走,当晚分到车的请领导喝酒庆贺,没有分到的中层所长们垂头丧气,即便有人请吃饭,也都被一一婉拒,他们早早地回到家中,满腔的怨气只能向老婆孩子发泄。
第二天,三个中层单位头头聚在局大坝子里准备领车,有人突然冒出一句毛骨悚然的声音:“还有一辆车呢?”
大家都哑了,惊呆了。
还是‘细舌头’‘小灵通’最为精明,他急呼道:“你们看!”手指向一辆布满灰尘的后挡风玻璃,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
“12315,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上头吃基层,干脆借你一辆车行不行!!!!”
办公室魏主任惊呼:“门卫老李,门卫老李!”没有应声,值班干部跑去一看,面如土色:“遭了遭了,老李被绑起来了”。
众人蜂拥至门卫处,只见老李被反手绑在椅子上,动弹不得,嘴上贴着一块刺眼的不干胶,显得狼狈不堪。
魏主任要去打“110”报警,被赶过来的攀局长制止住了:“别忙!”
他在坝子里来回踱来踱去,又看了几遍车玻璃上划的字,把他心都气痛了,肺都快炸了,吩咐领车单位先回去,车暂不忙领。随即,他毫不犹豫地拨通了舅舅——政法委书记的电话。刚挂断不久,自己妹夫财政局局长也打来电话询问事情缘由。
不到10分钟,市直属公安分局局长、分管刑侦副局长、刑侦大队长一行三车人,开进了工商局大坝,立即拉起警戒线,封锁现场。
刑侦队技术科的四五名队员迅速架起了各种检测仪器,如同“大炮筒”、“小炮筒”般错落有致,他们东照西探,尤其在车玻璃上仔细勘察,不放过任何一丝线索。
公安分局局长临走之前在坝子里扯了一个大圆圈,周围围一个大圈,着便衣的、制服的约有三四十人,他明确指示:立即成立专案组,分局全力保障人力、物力、财力,由分管刑侦副局长任组长,此案影响十分恶劣,要比侦破命案更重要,先把另两起命案放一放。刑侦大队长具体负责,一天一报。破案重奖,一月未破提帽子来见我。
他说完,坐上车,车径直往政法委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