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给人最大的感触就是前后的巨大差异给人带给人的震惊。
可是很多人不行动,其实是因为从来不知道自己深陷凌乱。
这其实涉及人的自我认知。
有的人对生活是得过且过,是生活推着他走,自己是被动的。这种人往往很难主动去改变生活。
另一种人总是渴望对生活做点什么,不停地反思自己的生活,渴望有改进之处。
看了一些近藤麻理惠帮助人整理的纪录片,其中很多都是女性开始改变,她们在生活的某个阶段觉得必须有所改变,生活才能继续。
其中有对夫妇,结婚42年,住的房子是他们父辈留下的,里面的物品跨越了三代人,每间房子都密密麻麻堆满了,原本的娱乐室甚至没办法走进去。看起来似乎每个房间都变成了杂物间。
女主人开始觉醒,希望通过整理让家庭环境和氛围能够改变。
对于活了大半辈子的人来说,这个时候的觉悟非常重要。
不管什么时候开始,人生都是新篇章。
我很庆幸,自己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已经开始了整理。正是因为如此,人生后面的时光才更值得。
可是,我想有很多人从来不知道自己身处的环境有什么问题,也不会主动去整理,还有的人即使想改变,也从一开始被庞大的工作量吓退了。
对于刚开始整理的人,首先就需要下决定。
在人生的某个特别阶段,比如结婚、生小孩、亲人离世等,就特别希望能够有所改变,与过去的自己断舍离。
整理看似简单,但是下决心做完却非常困难。有人多人都是一直整理一直乱,最后干脆自暴自弃了。
按照近藤麻理惠的理念,整理一定要一次性做完。这就需要决心。
你可以在周末或者假日,把大块的时间留下来。根据物品的多少,一次性整理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积攒的物品,必定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整理完。所以一开始要给自己留下足够的时间。这样一次性整理完,后续只需要保持就可以了。
整理的时候,按照五大类依次进行:衣服、书、文件、小物品、纪念品。
这些物品的整体选择就是你心动与否。近藤麻理惠不勉强让你丢掉很多东西,都是由物品的主人自己决定。
整理从衣服开始,可能因为这里更容易见成效吧。同时也能让人反思自己对物品的态度。
整理物品,其实就是让我们反思自己对待物品的态度。当你一件件拿起物品,反问自己对它心动与否,其实是给自己时间更清楚地认识到物品的价值。
或许在你的生活中曾经发挥了作用,但是现在却孤零零地躺在某个角落,或者跟其他杂物堆放在一起,再也无法发挥作用。
也许某件物品曾经让你非常心动,一时冲动花了很多钱买回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慢慢忽略了它。
平常你忙于工作,生活琐事很多,所以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反思自己与物品的关系。
整理能够让我们特意花一些时间,去发现这些物品的来龙去脉,它们之于我们的价值,自己对它的情感。
正是因为刻意安排的时间,物品与我们之间在使用之外,还多了一层关系。
现在很多人陷入买买买的浪潮,买完又后悔,后悔了再继续买。不喜欢了就扔,扔完继续买。心情不好了,失恋了,没衣服穿了,买就是最好的良药。
这种行为看似自己掌控生活,掌控金钱,实则被物品掌控。
因为这种人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购买行为产生了什么后果,只看得到自己一时购物的痛快。
从个人来说,后续背后反映的是一种需求,无论是使用需求,比如衣服的保暖时尚需求,还是心理需求,比如追逐潮流的需要,因为流行自己也需要。这都是从个人层面来讲的,很多人购物只看得到这一层面。
从社会角度来看,购物反映的是资源的流动过程,比如原料从一个地方购入到另一个地方加工,还涉及资源的使用,比如大量快消品因为品质低下使用寿命短,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可见,无论从个人还是社会层面,购物都需要一个衡量过程。整理可以让我们从现实情况反思。
这件物品当时为什么购买?
它是否充分使用发挥了价值?
是否有替代品?
相同功能的物品还有没有?
我真的需要这么多吗?
它是否还让我心动?
……
面对这些物品,我们只有不断接受灵魂的拷问,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很多整理人都是从凌乱到整洁,每个人或许都曾经整理过,但是科学地整理并保持却很难。
很多时候凌乱的原因就是物品过多,一旦认识到自己所需,放下对物品的执念,东西少了,自然容易整理并能持之以恒。
每个人对物品的数量有不同的限定,每件物品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价值。
整理并不在于千篇一律地扔扔扔,而在于能够认清物品的价值,珍惜所有,物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