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拦下的半碗剩饭:小举动,大情怀

近日,习近平拦下半碗剩饭的故事广泛流传,看似平常的一件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上世纪90年代的一个周日早晨,因上午要加班,秘书陈承茂到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家中一起吃早饭。二人吃完后,锅里还剩大半碗稀饭,陈承茂收拾餐桌时准备倒掉,习近平同志立刻制止,并说道:“我们都当过农民,应该都知道,一粒米就是一滴农民的血汗,不容易啊!”还表示中午不外出就餐,回来添把米把剩饭吃掉。

这半碗剩饭,体现的是对农民劳动的敬重。“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农民们在田间辛勤劳作,从播种、灌溉到收割,每一步都饱含汗水,才换来餐桌上的粮食。习近平同志深知这一点,他的言行是对农民辛勤付出最真诚的尊重,也提醒着我们,要时刻铭记粮食的来之不易,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这件小事,还彰显了勤俭节约的作风。从在河北正定把平房当办公室和宿舍,用补丁摞补丁的褥子;到在福建宁德要求办公室、宿舍不翻新装修;再到在浙江推行自助餐或便餐、快餐等,习近平同志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生活水平如何提高,这一美德都不应被遗忘。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践行勤俭节约,能带动全社会形成良好风气,让资源得到更合理利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同时,这半碗剩饭也展现了对作风建设的重视。作风问题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重在抓细节,必须环环抓”,“从小事小节上加强约束、规范自己”。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如一碗剩饭的处理,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作风和品质。党员干部注重这些细节,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树立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在当今社会,一些浪费现象仍然存在,如餐饮浪费、过度消费等。面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拦下半碗剩饭的故事就像一记警钟,告诫我们要时刻保持警醒,摒弃浪费行为。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做起,从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餐饮行业可推出小份菜、半份菜,鼓励消费者适量点餐;学校、机关等单位应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和工作人员珍惜粮食。

习近平拦下的半碗剩饭,是对农民的尊重,是对传统美德的坚守,是对作风建设的示范,更是对每一个人的鞭策。让我们以这半碗剩饭为镜,传承勤俭节约的美德,践行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