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这个问题从自己还是学生时就开始思考了,能得出的答案大概有:学习太累、做题太枯燥、老师教得没意思……都是主观上的想当然,没数据支持,更没实验支持。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时,本来以为又是一本快餐书。所谓快餐书,就是将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东西,自己拆一拆,再排列组合一下,中间穿插一些鸡汤,就又是一本新书了。这类书在现在比较流行的几个类别中很常见,比如学习理论、心理学,还有所谓成功学。
不过幸好,当时选择了相信推荐人,没有因为一个书名把人家一棒子打死。书现在已看完,然后只想把它推荐给所有人。
先说难度系数,也就是它的第一个特点——严谨与易读兼顾。这也涉及到刚刚提到的对该书的误会。
本以为是浅显的记叙文,结果人家走的居然是正儿八经的心理学路子。是的,正儿八经的,不是那些自称心理学的伪心理学。书中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的研究,都有实验数据做支撑。虽然不是专业出身,但也算看过几本心理学专著,所以其中一些实验虽然没有详述过程,但好歹也是知道的。
既然是讲学习,主要的理论基础当然就是认知心理学。
比如关于记忆。大脑对记忆有两个分区,一个是工作记忆,一个是长期记忆。当前环境里的信息会先进入工作记忆,但这是暂时的,时效一过却没能进一步利用的内容,就会被遗忘。经过深度加工且与已有知识结构产生连结的信息,就能进入长期记忆储存起来,变成我们已掌握的某种知识或技能。在需要使用时,只要有相应的线索提示,长期记忆里的内容就能进入工作记忆,就好像把存储仓里的东西取出来放到工作台上进行使用一般。但是,长期记忆中的内容不一定就能永久保存,也可能会被遗忘。有人认为用催眠可以唤起那些隐藏在意识深处的所有记忆,而实验结果却证明这不过是想当然罢了。
书中理论以及论述的严谨,会让人觉得靠谱,至少不用担心又看到一本言之无物的东西了。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难度会太高。虽然理论基础是正儿八经的,但讲述的方法却并没有刻意保持学术逼格,而是尽量点明核心内容即可,然后将重点放在理论的运用上。
这也是我想介绍的这本书的第二个特点——实用性。
该书的目的很明确,不是来堆砌理论进行学术宣讲的,而是想走下讲坛来,告诉你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所以看到中途时再回过头来看书名,突然就觉得名字实在太贴切了。只怪自己当初太敏感,大概是被众多快餐吓怕。)
同时,预设的阅读对象也很明确,就是老师。所以每一章最后都有一个“对课堂的启示”小节。作为一名教师,说实话,受益匪浅,甚至撼动了一些脑子里的顽固观念。
选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来说说吧。
从学生时期到站上讲台执教,自己一直是一个坚定的能力主义者。在死记硬背疯狂练题与灵活运用掌握能力之间,我几乎一边倒地偏向后者。相信很多支持相信素质教育的人也跟我一样,都认为“训练即扼杀”。
而这本书明确告诉我,这是一种偏见:没有充分的练习,你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
工作记忆是我们当下意识集中的地方。但它空间有限,如果我们同时要处理的信息过多,就会出错或遗忘。空间不能扩大,但能想办法缩小内容以节省空间。一、合并信息,找出两条或多条信息的关联性,将它们合并为一条,就能节约空间。二、压缩过程,压缩将信息代入工作记忆的过程,或者在信息到达工作记忆后巧妙处理,这就是思考的自动化。要做到这一点,靠的就是练习。
只有练习,没有捷径!
其次,刚刚也说过,哪怕是长期记忆也会出现遗忘,学过的东西也会渐渐忘记,努力学习也不能防止遗忘。但持续的练习可以!
还有一点,知识迁移是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掌握了一个知识点,然后想办法把它运用到其他地方,才是真的深度学习。而要实现迁移,必须了解问题的深层结构。这一点,通过反复练习就能做到。
所以,掌握能力确实重要,但能力形成的前提就是练习啊。曾经的自己只注意到了结果,却忽略了过程,现在想来实在惭愧。甚至忍不住想到,如果当时的自己就读到了这本书,能够埋头多多练习,而不是一味厌恶学校机械的学习方式,那今天的人生会不会有所不同?
好吧,一切“如果”都不可能再实现,还是着眼当下吧。
现在的自己遇到了这样一本好书,只想推荐给你,希望你也能够有所收获。
(这本书目前已没有正版出售,淘宝上有影印版。这么好的书,好想推荐给出版社再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