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是亲,骂是爱”是最大的谎言
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
这周末,梦涵全家进行大扫除,小轩、可可都来帮忙。不过梦涵今天的心思可没在劳动上,她边干活边想着去划船的事。
不料,一个不小心,便闯了祸,爸爸最喜欢的大花瓶被她打碎了。梦涵一下子愣在了那里。她想:“这下闯大祸了,爸爸一定会骂我的!”爸爸一向比较严厉,想起爸爸接下来要拉长的脸,梦涵手忙脚乱地逃离了“现场”。
眨眼到了吃晚饭的时间,爸爸妈妈见梦涵还是没有回来,便分头去找。妈妈在小花园里发现了梦涵,她正和小伙伴们玩得不亦乐乎。
“梦涵,回家吃饭了!”妈妈柔声叫她,但梦涵不敢回家。
“今天是淘气的小轩打碎花瓶的。妈妈,咱们今天能不能晚点回家呢?”梦涵央求妈妈。
妈妈早看出了她的心思,便告诉她:“今天打扫卫生,你是咱家做得最好的,你爸还一直对你赞不绝口呢!此外,你爸爸最近一直嫌那个花瓶大,摆到哪都占地方,早就想扔了,这下好了,家里显得不那么挤了!不过呢,以后劳动的时候要注意啊!”梦涵听了妈妈的话,羞愧地低下了头,她想:我以后可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当她回到家时,爸爸并没有训斥她,而是说:“梦涵,把碎片打扫干净吧,否则扎到脚就不好了。”梦涵飞快地去拿扫帚和簸箕。从此她无论是劳动还是学习都变得细心了。
梦涵妈妈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明智的,她没有因为孩子闯祸而愤怒,也没有让孩子承受闯祸后的“恐惧”,而是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让孩子记住“前车之鉴”。
而现实中很多父母却做了一个“穿西装的野人”,每每发现孩子的错误,不分青红皂白,便冲着孩子大喊大叫。事实上,这种方式收效甚微,因为人们的判断遵循“情绪判断优先定律”,孩子只能记住当时的“恐惧”,而忘了对错误的判断与反省。
所谓的“情绪判断优先定律”,即指情绪会优先于理性,影响人们的判断,无论是好情绪还是坏情绪都会首先影响到人的行为。例如,现在消费者对生产企业“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式的广告已经深恶痛绝,更喜欢那些人情味十足的广告。如清华清茶广告词:“老公,烟戒不了,洗洗肺吧!”短短一句话,像一枚“情衣炮弹”,迅速使得消费者“投降”。在这过程中,消费者首先是感动和情感共鸣,继而就会引发他们潜在的消费需求,为商家带来了滚滚财源。
同样道理,父母在与孩子交往过程中要学会“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比如在孩子处于不愉快状态时,他就会将所有外界信息“拒之门外”,这时父母无论说什么,他都很难接受。但是,如果父母先体谅孩子的感情,宽容和安慰孩子,先处理好他的情绪,使他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下,那么问题就会轻而易举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