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郁闷中的挣扎、坚贞傲岸的品格
李白平生最仰慕的古人之一是谢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想如谢安那样为社稷苍生大展雄才,却受到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璞”、“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虽然“大济苍生”、“四海清一”的抱负未能实现,但诗人心中永远燃烧着一团火,始终没有丢弃追求和信心,诗的格调总是昂扬振奋、潇洒出尘。“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这种失志却不颓废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对酒的喜爱
诗人好酒,世人皆知。杜甫有一首《饮中八仙歌》评论李白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是千百年来人民喜爱的富有浪漫色彩的李白形象。他自己有很多诗中也提到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最脍炙人口的应该是“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得意时喝,失意时喝,与朋友相聚喝,一个人也喝。哈哈,酒兴引起了诗兴,成就了这位伟大的“诗仙”。
三、细腻入微的情感
诗人一生喜爱漫游,很少见到儿女情长的诗。《寄东鲁二稚子》却记录了他怀念故乡,思念儿女的心情,读之让人动容。“......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想到儿女见不到父亲,得不到抚爱怜恤,诗人“肝肠日忧煎”。作为母亲,我深刻体会到这种感受,不由泪盈眼眶。一首《长干行》,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和对爱情幸福的热烈追求与向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明朝驿使发 ,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 ,那堪把剪刀......”古时长安女子体贴关心家人的形象和我们今天没有分别,诗人能体会到寒夜手握冰冷剪刀的情形,情感真是委婉深厚呀!而“云想衣裳花想容”更道出了每个女孩子的心愿。
四、对劳动人民的情感
李白反映劳动人民的诗作不如杜甫多,但也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如《丁都护歌》描写纤夫之苦,“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系磐石,无由达冮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有昂扬向上,体现劳动人民雄伟健壮的《秋浦歌》:“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有为了留宿留饭感恩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有和酿酒老人结下深厚情宜的《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诗人虽然傲视权贵,在王公贵族前桀傲不训,但对普通劳动人民怀有同情、悲悯、谦卑之心。
五、与朋友之间的情谊
唐代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李白和杜甫,相差11岁却惺惺相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传为佳话。杜甫写过梦李白、怀李白的诗,李白有一首《沙丘城下寄杜甫》:“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写出了两人告别后绵绵不绝的思念之情。孟浩然比李白大十多岁,也是李白仰慕己久的朋友。众所周知的有名扬千古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诗人像仰望高山一样敬慕孟浩然高洁芳馨的品格。还有如《江夏赠韦南陵冰》:“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两人是真知己,有着同样的遭际;与汪伦的“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与王昌龄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以诗人洒脱浪漫的情怀,应该广交天下有志之士。而《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悟”,描写的是与日本友人晁衡的情谊,记载了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
六、寄情山水,尚友古人
诗人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寄情于山水,“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是他自己的写照,也由此留下了许多佳句:“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还有很多登临吊古之作:“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借古鉴今,与古人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正所谓:“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关于李白的诗,越总结越觉得,诗海之浩翰,我只见沧海之一粟。虽说“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每当我们仰望星空时,仿佛会看到诗人醉卧的形象,那些经典名句就像夜空中的星星,闪烁在我们心中,在某一瞬间划过,拨动我们的心弦......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世间再无李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