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开源”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哇塞,搞事情啊!那开源是什么呢?开源是指源代码公开,是一种软件开发模式。我们通常看到的软件都是经过编译的程序,只有软件的开发者才能看到程序的原始代码,也只有他们才知道代码的整个构架和思路是怎样的。而开源就是把这些我们本来不知道的源代码公布出来,所有人都可以对这些代码进行修改和优化。
鉴于可上传的视频只能是搜狐腾讯和土豆,所以只好写出链接供大家自行观看Yochai Benkler谈开源新经济模式 http://163.lu/drKhB2
本章的介绍方式非常符合常人的认知规律,作者先从乔伊法则说起,指出大部分聪明的人实际上都在为他人工作,我们没有与最好的人选共同工作,而只是选择了公司有能力雇佣的人,即便是顶级的公司,这也是一种相当没有效率的方式。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作者举例说明了苹果公司的雇用机制,苹果公司的员工大多来自名牌院校,他们都有良好的信用和工作经验,这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妥,然而这恰恰是对公司非常不利的一点,因为很多在这个领域小有成就智慧超群的人并没有机会进入公司深造(当然这种几率有点儿小)。
互联网高速发展促进了新的公司机制的产生,只需在网上找到最佳人选,发掘他们的聪明才智,参与者在开源创新社区中找到合适的项目进行创作,感兴趣的人再进行完善创新。这种的工作模式打破传统的公司模式,人们不必在同一地点工作,时间安排也非常灵活,在不耽误事的情况下,大家只需要在空闲时间将手头工作完成即可,当然这些工作的完成不仅仅需要兴趣,还需要的是一种匠心精神,一种把工作做到机制的精神。紧接着作者又谈到了自己DIY Drones公司的例子,穆尼奥斯是一个没上过大学的学生,却在互联网上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没有学历的他凭借自己的能力与作者合作成功运作了世界一流的机器人工厂。如此看来,新时代对高学历的“偏爱”会逐渐消失,当然,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大家更看中的是能力,锻炼自己的能力需要对工作的热爱甚至是癫狂,如此说来,兴趣仍然是最好的老师。
随后呢,作者又分析了建立在产品供应链原则之上的美国制造业的现状。众所周知,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所谓的跨国公司只不过是发达国家雇佣廉价劳动力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富士康就是一个最最典型的代表,富士康主要负责国外高科技产品的零件加工,虽然规模巨大,却收益甚少,以至于引发员工不堪工作重负跳楼自杀的惨剧。想起当年我妈曾对我说如果我不好好学习就送我去富士康“锻炼”一下的“警告”,背后不禁一阵发凉。
但如今的美国制造业,由于机器化水平显著提高,所需要的劳动力大幅度减少,再加上工厂距离市场较远,产品运输费用较高,工厂靠近市场可以及时反馈顾客对产品的评价,更利于产品更新和调整,在同行业竞争的情况下,靠近市场也意味着夺取市场。因此出现越来越多的“产业回归”现象。
最后作者讲到了最本质的问题:创客能否创造就业?这也是本章核心观点所在。其实当初我在看 到“开源模式”的时候,也曾瞎操心的想过企业如果这样做会不会倒闭,经过深入了解我发现,这样的答案是否定的,开源模式不仅不会使公司倒闭,反而会促进公司的发展。开源模式目前分享最多的就是代码,这些代码好像一个个积木,最开始只有一些简单基本的积木,用这些小积木拼出更大的积木。现在的问题是,虽然有些人写出了程序,但是应用在实物创作上仍然需要专业人士的调整和完善,目前,一些大型公司虽然实行了开源模式,但在一些关键领域仍是商业机密(比如目前的谷歌,虽然po出了一些代码,但比如谷歌搜索引擎还是保密滴)。PS:目前马云爸爸的阿里巴巴也正在尝试开源模式的运行方式,希望取得较大的进步。作者举例了sparkfun公司的运营模式,这家公司之所以如此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开源模式,公司以社区为中心,网站上大多是公司员工撰写的博客和教程,其中的大部分产品都是开源模式,客户自己参与设计产品,不仅能体会到创作的乐趣,还能对产品本身更加放心,这样的运行模式在竞争中蓬勃发展。
在我看来,开源对程序员个人来说页是良师益友。参加开发一个开源项目,程序员之间可以进行技术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不仅能推动项目的发展,更有利于个人的进步,因为开源意味着你可以看到别人写的代码,从中学习到很多他人有而你没有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