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从哪里来?是上帝创世,还是盘古开天地?世界为什么这么和谐?是什么控制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世界要到哪里去?走向毁灭还是永恒地存在?这些是“本体”哲学所共同探讨的问题,是形而上的,离我们的生活很远,科学也无从解释,只有仰望星空的哲学家才会思考并作出解释。
老子是一位哲学家,一位伟大的中国哲学家,他用深邃的眼睛洞察着这个世界,并用超群的智慧总结着这个世界,得出结论:我们这个世界存在“道”这么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不对,“道”不应该是一种东西。它,可以解释以上问题。
那么,道是什么?
“道可道,非常(恒)道”。这句话是《道德经》开篇第一句话,是不是有种当头一棒的感觉?《道德经》是论述“道”与“德”的,却开篇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如果“道”是说得清的,那么就不是永恒的那个“道”了。当我第一次读《道德经》时,觉得这实在令人费解,但对“道”了解了一些后,就不那么费解了。
“道”不仅是说不清的,而且是不能用具体的名字来叫的。“名可名,非常(恒)名”就是这个意思。但是老子为了向世人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又不得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道”,“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既然“道”是说不清的,道不明的,还不能给它取一个具体的名字,所以我肯定也讲不清楚什么是“道”。只能通过一些特性的描述从侧面进行剖析,因而尽可能地能与“道”靠得近一些。了解“道”的一些特性后,也许就能够明白为啥“道”是说不清的了。
1.实在的“无”
“道”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但“道”体又是无形的,这就是我所谓实在的“无”。
“道之为物,惟恍惟忽。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这两句描述了“道”的存在性,告诉我们它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而且这个存在体在宇宙中是唯一的,绝对的,永恒的,不会随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因外在力量而改变,但它本身并不是不变的,它在一直运动着,这种运动是它自身固有的属性。
虽然“道”存在,但我们摸不到它,看不见它,因为“道”是无形的。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这一大段仍是描述“道”的存在与无形。为啥老子告诉我们“道”是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是无形的呢?因为如果“道”是有形的,那么它就必定是具体的事物了,具体的事物就会有生灭,那么就不是那个永恒的“道”,所以它必定是无形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道”是无形的,那么凭什么相信“道”的存在性。如果问这个问题的话,那么同样可以问基督教徒上帝为什么存在,也可以问穆斯林真主阿拉为什么存在。这个问题超越了理性的范围,只有“信”与“不信”,没有为什么。
2.时空的无限性
“道”的无形,决定了它的时空无限性。什么是“时空无限性”?就是指“道”不受特定时空的限制,它是超越时空的存在。
“道”有多大?“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是庄子说的。“道”大得没有外延,小得没有内核,用现在数学来说就是趋于无穷大,又趋于零。
那么“道”在哪里?“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这些话也是庄子说的,一个叫东郭子的人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告诉他无处不在,他不信,让庄子说一个具体的地方,庄子便告诉他在蝼蚁中,在稗草里,在瓦砖处,在屎尿里,于是东郭子沉默无言。实际上,无处不在与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是一致的,都是超越了特定空间的无限性。
那么“道”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我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两句话的意思都可以理解为,“道”是先于宇宙存在的。那么到底是什么时候,没人说的清,如果时间有起点的话,就是那个时候。“道”是不灭的,也就是说宇宙被毁灭的时候,“道”仍然存在,所以说“道”超越了特定时间的限制。
“道”这种时空的无限性和西方认为“上帝”具有时空的无限性有相通之处(这个可以从《超体》那部电影了解到)。
3.道生万物
上面从道体无形,存在性,时空无限性等方面概要论述了“道”的一些特性,那么“道”的功能特性是什么?生养万物,本节主要讲道生万物。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之,德畜之”
上面这些语句均摘自《道德经》,可见老子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
“道”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穷的潜在力和创造力。万事万物生长不息,正是得力于“道”的潜在力。
“谷”代指“道”,象征“道”体的“虚”状,“神而不死”是指“道”永恒不灭。“玄牝”是指女性生殖器,老子用这种朴素的比喻表达“道”生殖万事万物的道理。
“一”“二”“三”,有很多人纠结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一般学者的解释:“道生一”是无形的道体下落得到有,“一生二”指的是有分化成阴阳两极,“二生三”指阴阳的结合与相互作用,“三生万物”指阴阳的结合和相互作用会生成万事万物。其实我觉得没有必要去纠结,这里主要描述了“道”生万物的历程,从无到有,最初是简单的,通过分化,最后成就了复杂的世界。我觉得这个可以用计算机的虚拟世界进行类比。计算机的虚拟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是电,电生一,一即电压,一生二,二是1和0,二生三,三是1和0的组合,三生万物,1和0的组合可以生成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是不是这就是简单分化变得复杂的过程。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天地万物由“道”创造,这个创造过程是“无中生有”的过程。在老子的哲学体系里面“无”和“有”既是对立的,又是连续的,统一的,它们统一于“道”。也就是说“无”和“有”是“道”的两个方面,如此,“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就好理解了。这里面的“无”和“有”都是指代“道”,“无”蕴藏着无限之“有”。老子之所以用“无”和“有”来区分,是为了表示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产生万物时的一个过程。关于“无”和“有”,我将来会专门写一篇文章进行论述,这里就不赘述了。
4.道养万物
“道”创造了万事万物后,还要养育万物。
“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这里面“毒”是安的意思。
“道”生万物之后,又内化在万物之中,成为万物各自的本性(这即是德)。万物依据各自的本性自我发展,成为个别独特的存在。
但万物的发展并不完全是自我的,还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普遍规律的制约。普遍规律是什么?是“道”下放作用于万事万物时,表现出来的普遍适用性,这也是“德”。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运动都要遵循这些普遍规律,而我们人类的行为也要把这规律作为准则,否则就是“不德”。
老子总结的最核心的规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对立转化(2)循环往复
(1)对立转化。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应,高下相盈,音声想和,前后相随。”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和概念都是以对立的形式存在的,美的存在因为有丑,善的存在因为有不善,有无,难易,长短,高低,音声,前后都是如此。这和自然辩证法中的矛盾对立是类似的。
进而,老子认为对立面是会相互转化的。
“反者,道之动”。这句话是说相反的对立面相互作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这和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也是一致的。事物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2)循环往复
我们观察大自然会发现,春夏秋冬,白天黑夜,月亮的阴晴圆缺等等,都是循环往复地运行。老子总结这些自然现象,认为事物的运动是周而复始的,最后都要归于初始的状态。“周行而不殆”,“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认为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朝相反方向发展,如此便循环往复,周行不殆,最后又会回到最初的状态,而最初的状态是虚静的,这就是“返璞归真”的道理。
5.总结
总结一下,“道”是什么?说不清楚,只能勉强地描述,“道”真真实实地存在,但它却是无形的,它超越了特定时空的限制,无处不在,它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它会内化到事物当中,成为事物的本性,使事物成为独特的个体,它还会通过规律作用于万事万物,以约束它们的生长与发展,形而上的“道”下落作用于事物谓“德”,“德”是我们人类行为的准则。“道”大概是这样的,但它不是东西,也不能给它命名。因为一旦命名,那么它就是特定的事物了,那就不是那个超越一切的、永恒的“道”了。但是没办法,为了能交流,那就勉强叫它“道”吧!
出于个人的爱好,读了许多关于《道德经》的书籍,也背下了许多词句。筹划了许多日子,终于写下了这篇文章,作为一个开始。我希望自己能坚持下去,把自己对《道德经》的理解写下来,既是一种自我修养、自我提高,也是一种交流。这一篇主要以“问道”为主题,写了自己对“道”的理解,接下来我还会以“无为之为”,“天地不仁”,“上善若水”,“无用之用”,“柔弱胜刚强”,“致虚守静”……等等为主题进行写作。
对《道德经》的理解会因人而异,毕竟时隔几千年,老子当初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在很难把握准确。于我而言,我比较愿意接受从严谨的哲学的角度去分析《道德经》,而不是宗教(当然我不是反对从宗教的角度去理解)。所以,我比较喜欢陈鼓应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文中大多理解来自此书。
PS. 这是我第一次写这么长的文章,而且是公开的发布,还希望得到大家的鼓励和支持,别忘了赞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