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晨钟暮鼓送走了风雨飘摇的旧时代,迎来了欢欣鼓舞的新时代,而京剧舞台上的热闹与绚丽,却从未从人们的印象中淡去。
清末时期,京剧从旷野里走出,徵班进京,为京剧这一伟大的剧种奠定基础,“徵汉合流”形成了符合观众口味的新创剧种。京剧诞生于盛极之时清朝,却注定陪晚清这个腐朽落寞的旁然大物,经历战火纷飞、饥饿贫困,直至轰然倒塌。现在的我们或许不解,为何这么多的人都钟爱听京剧?可能是因为在那些无情冰冷的岁月中,京剧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是一种聊以自慰的生活方式的,或者更为确切的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一种更为刻骨铭心的温情与慰藉。在那无数粉墨人生、光影迷离中抚平现实的伤痛、心灵的创伤,追求一刻的精神迷醉。
有无数的“角儿”登上京剧的舞台,也有无数“配角儿”无影无迹,这个舞台见证太多的辉煌与成就,失落与破败。谭鑫培、程长庚、梅兰芳,正是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人们,成就了跨越一个王朝的欢愉,也成就了京剧的辉煌。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谭鑫培,他甘甜柔靡的唱腔犹得慈禧太后的欢喜,有人称谭鑫培的声音为靡靡的亡国之音,也为风雨中清朝走向覆灭进行暗示,他经常出入宫庭,为贵族们演出一个又一个神秘而古朴的故事,使得京剧之风盛行全国,将京剧推上发展的鼎峰。
然在外国人的眼中,京剧也许就是一个神秘而优雅的梦境。一位著名的美国剧评家罗特.里特尔曾这样写道“你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神话,优美和谐而永恒的世界,充满及其微妙的庄严和严静。”或许是因为这份庄严与宁静,这古老的神话对于外国人有着迷一般的吸引力,引起一阵又一阵的京剧热,引无数友人竟相沉迷。京剧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生活希望,更寄托着我们民族根深蒂固,延绵不绝的血脉精神,这也正是京剧发展的根源。或是这也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认识中国一个重要的方式。
时至今日,京剧已成为国粹,但对我们年轻一辈的影响却近乎甚微。曾带来温情与慰藉的京剧也随着清朝的落败,再难攀上那样的高峰,不再符合我们年青人的审美和认知。京剧正在以让人惊讶的速度退出人们的眼界,除却七老八十的老爷爷老奶奶为怀旧听听京剧,似已很少再有人去铃听它的声律。当所有繁华沉埃落定,当所有热闹归于沉寂,静下来思索。京剧在变,人也在变,只是京剧远远落在了人的后面,它已在历史的车轮之下变得摇摇欲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