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部队院校的时候,说起来又是军官、又是教员,好像很牛掰的样子,其实工资少得可怜,每个月都过得紧巴巴的。寒暑假回老家,妈妈总要跟我说说汤中的事,原来的哪个老师现在当校长了,哪个老师不当老师去当官了,哪个同学当了汤中的老师,现在日子可舒服了——离家那么近,菜啊米啊都不要买,学校又分了好大的房子,汤中现在这么有名,招了好多学生,老师现在可有钱了……
老妈的念叨大概是二十年之前的事了。那时我还住着一居室的房子,每天从南京的西头坐一个小时的班车到南京的东头上班。在汤中当老师的同学邀请我们回学校参观,旧时的影子还在,但汤中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汤中。同学的豪宅果然够大,超出当时我在南京房子的三到四倍,关键还不要钱。我虽是军官,收入远不如汤中的一个普通老师,养家糊口勉强自保,对父母弟妹的照顾少之又少,老妈由此经常感叹当年还不如不去上军校,考个师范,留在汤溪镇上当个老师,也比在所谓的大城市好。
当时觉得老妈目光短浅,如今人过中年,想想老妈的话,自有一种无为而治、听天由命的通达和透彻。年轻时候我们哪个不想早日远离家乡,从后山徐到汤溪是进步,从汤溪到金华又是进步,如果能从金华再到上海、北京、南京,那简直就是光宗耀祖飞黄腾达。父母老师也一再教育我们要刻苦学习,只为早日脱离农门,实现由穿草鞋到穿皮鞋的质变。但世界是变化的,人也是有宿命的,曾经我们追求的,如今我们已经不屑。而曾经我们急于要抛弃的,如今反而成了我们要回归的去处。你出不出农门,你努力不努力,属于你的东西,一直在那里等你。这就是宿命吧。
本来要写《汤中回忆》的,闲扯了那么多,发现还没到正题。算是一个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