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起时,又是放风筝的大好时节了。
就算三十好几,对于风筝这个可爱的小东西仍抱有孩童般的期待。
第一次见到真的“风筝”是在十来岁的时候。之所以要加上引号,是因为那真的是一个简易得不能再简易的风筝,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寒碜。在农村,那个时候是见不到像现在公园周边贩卖的五花八门的风筝的。我们村子里也没有会扎风筝的民间艺人,所有关于风筝的印象都来自于书本,或者偶尔在电视里能见到。毫无疑问,在我们心里这是一种特别好玩儿的东西。所以当看到邻居的大哥哥手里握着线,正在放飞那只由两根交叉成十字的竹条外加一个塑料袋组成的前所未有的“风筝”的时候,我和弟弟简直惊叹羡慕得不行。原来风筝居然可以这样做!更要命的是,它在空中居然飞得这样如鱼得水,收放自如。
这个发现给了我们实践的灵感和勇气。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动手做一个呢?说干就干,找来竹条,细线,为了让我们的风筝显得不那么难看,我们特意找来了一张白纸。制作的过程并不复杂,把竹条扎成田字形,再把白纸糊上。整个流程谈不上什么工艺,不管怎样,这只处女作风筝在我们满满的期待中终于诞生了。接下来完成它的使命的时刻到来了。
那天的风特别大,正是放风筝的大好时机。然而不出一分钟,残酷的现实就给我们浇了一盆冷水。这家伙别说飞上天了,就连在空中停留两秒都远远达不到。总之,每一次尝试都毫无意外地啪地进行直线落体运动,丝毫没有对抗地心引力的意思。
我们对着风筝左右研究,最后总结出来,应该是太重的缘故。怎么办呢?拆肋骨一般除去了几根竹条。好了,出门试飞!这会儿肯定没问题了吧!结果还是不行。不过这次比之前总算是有进步了,好歹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随后才一头钻到了地上。没想到阿Q精神在这儿能派上用场,这样才不会影响斗志啊!
于是捡回来接着研究。翻跟头肯定是因为骨架不匀称了。想想人家一个十字架套个塑料袋也能飞得如此神采飞扬,我们这样的高配却萎靡不振,屡试屡败,实在是不甘心呀!不甘心也没办法,谁让人家飞得这么溜呢?要不就依样画葫芦,照着做一个吧!这回总应该没问题了吧!
俗话说事不过三,我们在做风筝这件事上无奈地遭遇了三连败。最后这次,那只该死的风筝依然故伎重演,毫不含糊地挫伤了我们在做风筝这件事上的的积极性。我俩不知道为何照着做也还是没有成功,只能感叹手艺及不上人家了。
经历这次风筝滑铁卢事件以后,我和弟弟再也没有动手做过风筝。而且从那以后,我一度认为放风筝是一件相当有难度的事,就像我永远学不会打红五(一种打牌方式)一样。
直到和我先生在一起后,有一天他带我去体育馆放风筝。那天风很大,就像几十年前我和弟弟做风筝的那天一样。我先生神奇地把风筝放上了天空,那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最后成了白茫茫天空中的一个小黑点。因为竟然会放风筝,而且比那位大哥哥不知高上多少倍(之前我以为风筝也就只能飞那么高),先生的形象立马在我心中高大起来。从此我认定,他在放风筝这件事上是天赋异禀的。
那天我终于尝试到了真正放风筝的滋味,手里拉着的线和远空中那个精灵一般的存在相互牵引,一拉一放之间,我感觉到只有天空才是风筝的归属。只要将风筝放飞到高处,天空就立刻赋予了它以生命力,它在一瞬间就变成了一个活灵活现,充满能量的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