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组织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且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组织部门要始终坚持组织工作服务党的事业发展这个根本,主动把组织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审视谋划,在为党育人、选人用人、招才引智上向“新”提“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为党育才谋新篇,提升守正创新的能力本领。守正创新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内在要求,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迫切需要新思路、新举措、新作风。立足实际推陈出“新”。聚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新的时代课题,主动适应内在的变化和要求,围绕产业转型、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领域,科学制定干部教育培养规划,着力培养和打造德才兼备、勇于创新、作风优良的新时代领导人才和高素质干部队伍。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主体研判确定培训主题、选调标准、培养方式,研究完善不同层级、不同类型、不同领域培训方案,做到“一班一策一案”,专题开设科创前沿跟进学习和实践能力培训,消除知识盲区,补齐能力短板,跟上时代步伐,切实增强干部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维和本领。聚焦主业与时俱“新”。要注重差异化“栽培”具有专业精神、专业能力的干部队伍,紧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制约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与时俱进地开展理想信念、专业素质提升等方面培训教育,切实增强干部引领发展的思维和本领。要采取精准化“滴灌”解决知识弱项、经验盲区难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思路,实施一批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经济金融、全域旅游、社会治理等“靶向”培训项目,不断开阔知识视野、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切实做到所干即所学、所学即所用。优化方法开拓创“新”。全方位“向外开拓、向内挖潜”,坚持发掘身边先进典型和外聘专家相结合,采取研读研讨、交流分享、情景再现、理论比武等交互式培训方式,增强针对性和吸引力,持续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实效。多层次“量体裁衣、赋能增才”,因时因地因人开展培训,把教育培训的普遍性要求与不同类别、不同层级、不同岗位干部的特殊需要相结合,创新专家讲座、视频直播、座谈研讨等方式,探索实施大、中、小班额培训制度,举办一些小、精、尖专题班,提高培训内容与干部需求的“匹配度”。多渠道拓展远程教育学习阵地,构建“大讲堂+云课堂+党校培训+专题培训”综合培训模式,常态化进行思想“充电”,能力“续航”。
选贤任能树新风,强化有为有位的鲜明导向。为政之要,首在用人。选人用人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从事业出发选拔任用人才,高质量发展在蹄疾步稳的同时,也会不断地行稳致远。在“选”上树立鲜明导向,立足组织需求、事业需求、岗位需求,在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侧”和干部选用的“供给侧”统筹发力,将“伯乐选马”和“赛场比马”生动结合,把合适的干部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切实选好人用好人,培养人发展人。大力选用敢于坚决斗争、勇于改革创新、善于攻坚克难的“猛将”“闯将”“干将”,大力弘扬担当实干作风,以鲜明用人导向激励干部放开手脚大胆干事创业。在“育”上坚持量质并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干部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着力打造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强化干部专业能力、专业精神,把知识结构改善、能力素质提升贯穿于干部成长全过程,持续锻造干部实践能力、实干作风。尊重干部成长规律,优化干部成长路径,完善年轻干部“墩苗式”“梯队式”培养机制,选派优秀干部到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岗位培养锻炼,切实促进干部在实践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在“识”上务求精准科学,完善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环环相扣又统筹推进的全链条机制。推行“两听四进四访四察”动态跟踪机制,建立业绩表现与发展潜质、领导评价与群众反映、家庭家风与社会交往等相结合的德才考察考核机制,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考察干部,实现干部考核的经常化、制度化、全覆盖,为精准识人育人、科学选人用人提供有效支撑。在“管”上突出宽严相济,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探索“721”(七种考核方式、两种研判模式、一项综合保障举措)工作法,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科学精准实施容错纠错,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积极营造用才良好环境。
人才引育出新绩,激活科技创新的人才引擎。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培育一支高层次、高质量的数智化人才队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支撑。海纳百川“引”,激活“一池春水”。打破“唯学历论”“唯地域论”,探索建立弹性化、柔性化引才方式,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制度环境,弥补领军和尖子人才的短缺,指方向、带队伍培育青年人才力量,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立足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需求,全面提升人才供给的匹配性和契合度,突出建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领军型企业家人才、技能型产业人才、战略型党政人才“四支队伍”,统筹推进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产业与人才融合互促、城市与人才相互成就的良好局面。多措并举“育”,造就“良材巨匠”。立足地方实际、资源禀赋,使人才工作与地方发展定位、产业特点、经济结构相匹配,让优秀人才有施展抱负的舞台,通过“人才+项目”“人才+产业”“人才+基地”等方式,做到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多方面人才队伍齐头并进,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同频共振”。紧紧围绕人才发展所需,在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开辟“绿色通道”,制定出台更加“接地气”、符合地方“胃口”的引才政策,构建要素丰沛、拴心留人的“生态圈”,让人才“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不拘一格“用”,做到“人尽其用”。引才是方式,育才是过程,用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与目的。按照“以事择人、人事相宜”的原则,依据人才差异扬长避短、用其所长。优化完善“1+7+X”人才政策体系,以更大力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特别是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措施,破除论资排辈、重显绩不重潜力等陈旧观念,重点加快打造一支高层次、高质量的数智化人才队伍。健全人才评价机制,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惯性思维,完善用人标准,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加强正向激励,充分调动各领域人才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