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有时间终于在电影院把《冈仁波齐》给看了,为什么看这个电影,一方面我对西藏的好奇,另一方面是因为网评对电影的两极化现象。
褒者,大赞其信仰,歌颂其震撼之力量;贬者,诉其消费信仰,故事空洞,情节无起伏,不是合格的电影。
作为一个不曾深入了解电影行业和艺术的普通观众,我想无论褒奖或者贬低批判,“1000个人眼里有1000个哈利波特”,作为这千分之一,我想简单的谈几点感受和思考:
1. 看完影片的确有种公路片的感觉,所以有人觉得这是披着朝圣的公路片,但是在我看来,这种指责是不成立的,因为故事就发生在了路上,和公路片恰好有了交叉点。举个例子,假如将英国作家的《一个人的朝圣》翻拍成电影,我觉得也会有一种公路片的既视感,可能不同的是《一个人的朝圣》情节上可能起伏多一些。我觉得我们会经常掉进思维的陷阱里,习惯将新的东西按照旧的秩序归类,而我们这个世界天天都在归类。为什么他一定是公路片或文艺片呢。
2. 关于信仰,这可能是“褒之琼浆,贬之砒霜”了。情况是这样的:影片介绍是朝圣之旅,然后朝圣联想到信仰,有信仰就有正确与否。而我在观影的时候,我有一个奇怪的幻想,我觉得这电影好像是从一个人在观看蚂蚁搬家的视角,让我看这群人的朝圣。看完之后我更确定了这种感觉,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对一种逐渐消失的行为的记录,对就是藏民生活的节选,跟信仰没什么关系,如果真的有什么关系,那就是这段生活节选里的人保持着一种关于美好生活的信仰,只是方式是我们不了解,以至于不认同。人的局限性就在在这里,每个人生活在特定的时间段里,一切都被这时间内形成的既定知识所裹挟,鲜有逃脱者。
3. 当然有人批评藏民信仰的落后愚昧,我是不想评价的,只是你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只看到这一点那就是你的损失了。我认为在这部电影里谈信仰,只能谈信仰的力量。为了美好的事情,纯粹的去执行。最让我震撼的不是他们的拖拉机被撞坏之后,他们人工拖拉;而是人工拖拉一段距离后,返回原地朝拜,我当时是震撼的。我脑袋里浮现了很多画面,我下决心每周保持5天,每天1小时的英语听说联系;每月读至少3本书;工作太累,偷懒一天;天气太热偷懒一天,凡此种种,是在汗颜。目标是我们想要的,但我们从来没有诚恳去实现。
如果你问我什么信仰,坚持追求的东西就是信仰。
如有不足之处,欢迎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