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我读了史铁生先生的散文《我与地坛》,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提出的生与死的问题。
“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困扰了年轻的王子哈姆雷特,也迷茫了命运多舛的作者。事实上,史铁生在好几篇小说里都提到了那座废弃的古园一一地坛。在我的理解里,地坛之于作者,犹如百草园之于鲁迅,那是他们的身体休憩的乐园,更是他们精神成长的伊甸园。
作者用大量文字实写了地坛的荒芜冷落,暗示的却是一个原本自由生长、活蹦乱跳的健康人被无常命运的狠狠地捉弄,不得不困囿于方寸轮椅之上的萧索痛苦心境。“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当时的史铁生似乎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把自己包裹在麻木冷漠的外套里,因为厌倦了仿佛没有尽头的缠绵病塌被人侍奉,他甚至萌发了离世之意,将“死”称做“节日”。
从他朴实又沉重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他活的很矛盾:他不怕死,可又不甘这般窝囊的死去;他渴望活,但又厌恶如此废物般活着。这种矛盾也充分的流淌在他的文字里:地坛春天的明朗,夏日的耀眼,秋天的深沉,冬季的坚毅。他是个清醒的旁观者,他冷眼旁观着园子里的平凡的小人物们的悲欢离合;他又是热烈的参与者,他像着了魔般的投身写作的熔炉,把所见所思化为泣血的文字。这样的冷静自持和自我否定一直在他身体里纠结,他对自己身体上的缺陷异常敏感,因而自卑不已,写作陷入瓶颈时也常自我怀疑,恐慌至极。但无论怎样的情绪下,他一直在写,一直在写……写作是他情绪发泄的出口,是他灵魂的救赎,是他扼住命运喉咙的奋力反击!在我的眼里,他的身体也许不灵便,但他的精神博大又丰富。他是个英雄,是不屈从命运的斗士!
我知道,《我与地坛》的厚重是年纪轻轻生活顺遂的我无法真正读透的,但是阅读它的确让我更珍爱生命,也更庆幸自己的身体健康。作者有深深爱他护他的母亲,我也有对我爱意无限支持无限的家人。面对生活中的不顺,一方面,我希望自己像作者一样,做一个斗士勇敢去战斗;另一方面,我希望自己可以发现并采撷“不顺”中的美好,以此滋养自己的生命,快乐幸福的度过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