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入秋后,阳气开始“收敛”,潜藏于内。
过好“多事之秋”,才能给健康过冬,打下好基础。
想要过好秋季,要重视身体的养生工作,并且,要顺应天时。
秋三月,农历的七月、八月、九月,这三个月的养生重点,也略有不同。
秋三月,重养生,坚持“三步走”,为过冬打基础,少生病,更健康
第一步:初秋——防暑、调脾胃
初秋,也就是农历七月,养生重点是防暑、调脾胃。
一、防暑
初秋正值“秋老虎”之际,此时,白天依然比较炎热。
因此,养生的重点之一,还是要注意解暑降温,预防中暑。
初秋时节,“早晚冷飕飕,中午热死牛”,人很容易导致“热伤风”。
对策:
1、主动喝水
主动喝水,补充足够的水分,可促进新陈代谢,调节自身免疫。
喝水的时候,加点薄荷叶、藿香叶、紫苏叶等,亦有助于防中暑。
2、适度添衣
初秋,虽然早晚比较凉爽,但添衣要适当。
早秋,温差不算大,不要过早添衣,可帮助身体接受从夏到秋的过度,增加身体对寒邪的耐受能力。
3、保持通风
室内要注意保持通风,可借助在地上洒水,使用电风扇、空调来降温,但空调温度不宜过低,更不要直接对着风扇吹。
二、调脾胃
初秋时节,雨水较多,湿气偏盛。
而湿邪最易伤脾,此时,要注意保护脾胃。
并且,经过一些“苦夏”的折磨,很多人的脾胃难免会虚弱。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
在初秋的时候,若调养好脾胃,可以在秋冬进补的时候,事半功倍。
对策:
1、少瓜多果
进入秋季,要注意少吃瓜,多吃果。
因为,多部分瓜类比较寒凉,会加重脾胃负担。
所以,初秋多吃点温性的水果,少吃凉性的瓜类,有益脾胃健康。
2、适当吃粥
入秋后,多吃点粥类,有益脾胃健康。
粥,能补益阴液,生发胃津,健脾胃,补虚损。
初秋时节,适当的多吃点粥,对于调养脾胃,十分有益。
小米南瓜粥,健脾和胃,补中益气、止痛。山药粥,温和滋补,健脾养胃。
3、常揉腹部
闲来无事,揉揉腹,促消化,有益脾胃健康。
腹部,是胃所在部位,经常按揉,可增强脾胃功能,达到养胃健体之效。
第二步:仲秋——防秋燥、常秋冻
仲秋,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也就农历八月,养生重点是防秋燥和常秋冻。
一:防秋燥
进入仲秋,草木逐渐干枯萎黄,燥邪严重。
此时,很多人“津干液燥”,出现口鼻咽喉发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
并且,燥邪最易伤肺,若此时秋燥伤及肺的元气,则秋冬肺部易生病。
因此,在仲秋时节,一定要注意防秋燥,避免燥邪伤身,损害健康。
对策:
1、茶水“喝一点”
对抗秋燥,多喝点茶水,是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之一。
用一些润燥护肺的小植物,搭配泡水,是此时节不错的选择。
苦苣地节茶,泡水代茶饮,润肺、生津、养阴、宣肺、排毒,助力健康。
用蒲公英、苦苣、地节、桔梗,搭配在一起,泡水代茶饮即可。
蒲公英,随处可见,药食两用,被称为“排毒草”,可利尿通淋,消炎杀菌,是“八大金刚”之一,不但可以帮助排毒,还可对抗炎症,改善咽喉不适。
地节,是养阴生津佳品,质柔而润,益五脏,用其泡水,可改善咽干舌燥,干咳少痰等,并可提高免疫力,助力健康。
桔梗,入肺经,用其泡水喝,可宣肺、祛痰、利咽、排脓等,对于肺部健康十分有益。
苦苣泡水,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增强免疫力,促进身体排毒。这几种,搭配在一起,泡水喝,润肺、利咽、生津、排毒,是养肺润肺不错的选择。
2、吃得“润一点”
对抗秋燥,吃得“润”一点,多吃生津润燥的食物。
百合,枇杷,银耳,山药,玉竹、蜂蜜等,都是不错的食材选择。
经常用这些食材煮汤,可滋阴润燥,减少秋燥对人体的损伤。
3、睡得“早一点”
中秋时节,还要调整起居,早睡早起。
早睡,可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
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如此一来,可减少燥邪对人体的损害,对健康有益。
二、常“秋冻”
仲秋时节,气温下降,虽凉却不甚寒,正是“秋冻”的好时机。
此时,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以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给冬季打基础。
不过,“秋冻”也有原则,需要注意适当的“秋冬”,不可过度的“秋冻”。
对策:
1、“秋冻”有度
秋冻有度,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严。
但是,如果气温突然骤降,是需要及时添加衣物的。
自我感觉凉而不寒,才是最恰当的秋冻。
2、分地域对待
秋冻也要区分地域。
南方秋凉来得较晚,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可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
而北方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
3、有些部位不能“冻”
“秋冻”并不是全身各个部位都要冻。
颈部、腹部、肩膀、双脚,是绝对不能冻的。
这些部位最好还是注意保暖,及时添加衣物。
第三步:晚秋——避风寒、打“底补”
晚秋,也就是秋季的第三个月,农历九月。
此时的养生重点,就是要避风寒、大“底补”。
一:避风寒
晚秋时节,天气转寒,不时有寒流侵袭。
此时,须及时添衣,避风寒,不再适宜“秋冻”。
一旦寒邪入体,易诱发中风、心绞痛、心梗等,尤其是血管不好的人。
对策:及时增加衣物
晚秋,早晚温差变大,气候开始转寒。
此时,一定要及时增加衣服,避免寒气入体。
尤其是“三高”,心血管不好的人,更要格外注意。
二、打“底补”
晚秋时节,气候逐渐变得寒冷,气温下降,正是打“底补”的最佳时期。
此时,打“底补”,调整好脾胃,可为冬季进补打好基础,助力身体健康。
对策:重视食疗
打底补,要重视食疗。
作为底补,芡实是不错的食选。
芡实、红枣、薏苡仁或花生仁,加红糖炖汤服,或用芡实炖瘦猪肉、牛肉、鸡肉等食用,即能达此目的。
此外,山药、莲藕,也是不错的选择,可以用来炖肉做引补。
经过底补,脾胃健运,入冬即可放心进补,以此抵御严寒,减少生病。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