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端木七曲,来自知乎
经授权后转载,内容有所修改。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这个视频,来自泰国的励志短片《豆芽》,由真人故事改编。
视频里小女孩的原型名叫Netnapa Saelee,如今她已顺利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并拿到了Sarnrak project奖学金,在瑞典从事研究工作,同时也是泰国宋卡府他信大学科学系的专职老师。
而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大字都不识几个,仅靠着卖菜维生的妈妈,究竟做了什么让女儿人生实现大逆转?原来,妈妈总是会对女儿说这么一句话……
短片时长3分钟
建议WIFI下观看!▼
1
小女孩Ju生活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有一次她和她妈妈一起去菜市场。
小女孩Ju一直盯着一个摊位在看,妈妈注意到了,便问她,“Ju,你在看什么呢?”
原来小女孩Ju看到了豆芽摊位上有许多人在买豆芽,便问妈妈,“为什么豆芽卖得那么好?”
妈妈回答她说,“因为只有一个摊子在卖豆芽。”
这时,Ju问妈妈,“我们可以种来卖吗?”
妈妈的回答是,“嗯,我们试试。”
简单的一句回答便体现了妈妈对女儿反应的思维。
与之对比的,我们可以想到,常见的几种反应:
“别闹了,家里又没地方种豆芽”
“现在我们没钱种豆芽”
“种豆芽干什么,我们又不会种”
“好好读书,别管什么种豆芽的事情”
2
于是Ju就和她妈妈一起种起了豆芽,她们在家里的阳台上放置了一些篮子,开始种豆芽的尝试。
但是没想到的是,豆芽都枯死了。
Ju和她的妈妈看着枯死的豆芽苗,都很伤心。
没想到,这时妈妈的反应是,“没关系,我们再试试。”
3
于是她们找来了一本种豆芽的书。
妈妈四年级就离开了学校。
她几乎不会认字也不会写字。但是对知识还是非常尊重的。
小女孩Ju念出书中关于种豆芽的方法,并和妈妈一起去实践。
在改进了种豆芽的方法之后,小女孩问妈妈,“这次会成功吗?”
妈妈的回答总是充满力量,“我们试试。”
但是,结果却令人非常失望,第二次尝试又失败了。
小女孩和妈妈陷入了沉默。
4
面对第二次失败,母女二人选择了寻找问题所在。她们发现,原来是没有按时浇水。
但是由于生活原因,她们可能无法做到按时浇水,在这里我推测是妈妈可能在打零工,女儿也要上学已经帮忙家中干活。她们想到了一个办法,于是收集了许多废弃的塑料瓶。
将水瓶串在木杆上,并戳上洞,挂在豆芽上面,给豆芽浇水。
面对第三次尝试,女儿问妈妈,“它会成功吗?”
妈妈再次露出自信的面容,“我们试试。”
正如故事中的Ju所言,“妈妈说的‘我们试试’就像一剂神奇的养料。”
这养料不仅帮助豆芽成功长出,也帮着小女孩Ju的好奇心发展。
Ju看到豆芽长出的样子,简直乐开了花!
妈妈看到开心的Ju,问道“我们要不要试试种点别的?”
小女孩似乎已经学到了这种思维方式,对妈妈说“我们试试!”
5
这是一个简单的短片,但是却诉说着不简单的力量。
“我们试试”,“我们再试试”。
好的教育能帮助孩子善待他们的好奇心,并培养起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就包含了对坚持的耐心,对困难的韧性。
这些都是非常普通却非常重要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差距会在生活的各个环节得以体现,最终产生巨大的差距。
若以后我们碰到孩子好奇的提问,碰到困难的几度失败,我们会如何反应呢?这种反应模式会被孩子学去,并对他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