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思想,值得再讲一讲。
有人说“知行合一”很难,以为要花很多功夫才能做到“知行合一”,以为是要努力才能达到的所谓境界,这是个极大的误解。“知行合一”不是功夫,而是事实,知行本来就是合一的。不需要额外去做什么功夫去让“知行合一”,而是要了解“知行合一”这个事实,从而指导我们的生活与行为。
那么为什么,看起来,表面上却是知行分割的呢,这可能与“知”的外相有关,因为表面上的知,与“真知”是两回事,知道了外相,不等于你就知道了内涵。
比如说:跑步,人人都知道跑步是好的,但为什么不能行跑步之实呢?这要深入一点分析,不可以轻易的归结为私欲,懒惰,没毅力之类的词,这些词都是外相,对解决问题没有多少帮助。反而会让自己失去自信,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打击。
事实上,跑步不只是有好处,还有坏处,只盯着好处想实行,一旦感觉到了坏处就会退缩,不想实行,这才是不能“行”的真正原因,因为没有对跑步的利与弊有充分的认识,没有“真知”。
不能早起跑步,可能的原因是昨天睡太晚,睡太晚的原因,可能是要读书,而读书也是我坚持要做的事情,所以我就跑步就被耽误了。这样表面上的跑步,实际要做起来是必须要对在其它的事情上做出妥协(其它事情未必是坏事,未必是私欲啊),才能真正行动,不放下旧的,就不能拿起新的东西。
利与弊是同一个东西的两面
一般内心世界都是把自己填满的,新东西要进来,就必然有旧的东西被牺牲或妥协。只有跑步在你的内心世界真正的占个位置,才会表现为行动。否则你不过是知道跑步的外相,而并非真的知道“跑步”是个什么东西。
换一个词语可能好理解一点,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正反两面,好的我们可以说做利润,坏的可以叫做成本。所以在我们喜欢跑步带来健康的同时,我们认识到跑步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吗?我们愿意承担跑步需要的代价吗?我们愿意为之付出并牺牲其它美好的东西吗?如果你真的愿意支付这个成本,自然就可以实行了。
任何行动都需要成本的,比如股票的止损,其实就是机会成本,必须支付的,想赚钱却不愿支付成本,自然无法执行“止损”。
道德,也是需要成本的,看到老人倒地你愿意扶吗?你愿意支付可能的碰瓷成本吗?如果愿意,你自然去扶,如果不愿意,自然不扶。知行哪里有不合一的地方?
因此,没有知而不行的,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只知表面,只知道好的,不知道代价,不明白行动的成本,见好而行,遇难则止,这才是表面知道,却无法执行的原因。
具体做法也很简单,了解一件事情后,认为好就是做,在真正做的时候,这个事情的好处,坏处,收获,代价等都会展现出来,然后,再冷静的分析下,到底是否选择做这件事,做就行,不做就扔。不是所有的好事都要做的。
这就是所谓的在“事上磨”吧。
不要为自己设太多的规则与禁令,用处不大的,自己做自己规则的执法官,怎么能真正的执法呢?人可以原谅自己一万次!
人成测法成,若只见外相,必然“见好则行,遇难则止”,或“见其好而好之,见其恶而恶之”,不能正确面对成本和收获,也就一直在行与不行之中摇摆了。
深入认识到事物的两面后,要么做,要么不做,这样才有坚定,才有毅力,才有几十年如一日的功夫。
所以,坚定,毅力是深刻认识后选择行动的外相,不能外求,不能靠规则与禁令而得,应反求诸己。自省内心。
可以看看传习录的原文: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观时请略示气象。先生曰:“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
时曰仁在旁,曰:“如此才是真知,即是行矣。”一时在座诸友皆有省。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