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堂组——叶方骅

“一蓑烟雨任平生”—浅谈苏东坡乌台诗案后的心境

苏东坡在经历“乌台诗案后”,整个人都是消极堕落的。满是伤痕的苏东坡被贬至黄州后,偶然一次经历,他写下了这一千苦名句“一蓑烟雨任生平”也代表苏东坡从此走向一个新的世界。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生活也苦不堪言。初到黄州,挂着个空头官职,也没有地方可以住,还是庙里的寺僧可怜他,给了他一间废弃的房子住。或许苏东坡每每睡着这简陋的木屋中,时常感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于是, 面对苦难,苏轼没有怨天尤人,他开始反省自己,他清醒地认识到,过去是有些锋芒毕露了,有些自以为是了。在他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 ,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读完这里,不禁感到一些凄凉。曾经的一代大文豪,如今却落得“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的地步,墙倒众人推,可怜苏东坡。好在后来苏东坡的亲人与朋友都陆续来到黄州帮助他,苏东坡也在城东认领到了一块土地,摇身一变变成了农民,自称“东坡居士”,慢慢的,生活也有了改善。

在黄州的第三年春天,一次他与朋友在林中漫步,突然天下大雨,朋友感觉颇为狼狈,可苏东坡却不以为然,泰然处之,缓步前行。写下了我认为他人生当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的一首诗《定风波》 :(先来看下这首词)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的太好了,从此时可以看出苏东坡已经完全走出世俗的困扰,超脱尘世,羽化而登仙。

管他什么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谁怕?我只一蓑烟雨任生平,管你世俗纷乱,我过我的自在生活。人的一生何尝不是在雨中,在阳光下一段一段的过程。在人生的道路上,谁也不愿面临风雨,可谁又能躲得过!既然如此,如何面对的态度很重要。“也无风雨也无无晴”,无视阴晴风雨的变化,成败荣辱皆不足挂齿!这大大超过凡人境界。一个沉着豪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哲人呈现在我们面前。淡然!洒脱!

无官一身轻的苏东坡在这里游山玩水,泛长江、吊赤壁;在这里饮酒赋诗,煮“东坡羹”,做“东坡肉”,酿“东坡酒”。在这里,他深刻地剖析了自己,剥除了身上的每一点异己成分;在这里,他彻底地脱胎换骨,对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进行了融会和批判;在这里,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获取了真正的个性自由。在这里,他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也预示了苏东坡进入了新的时代。黄州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也成全了黄州。最后以我最喜欢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收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望中国乃至世界的文人,不要像余秋雨说的那样:被小人牵着,束缚着自己。能站起来,或者解脱出来,向苏东坡说的那样:“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做好自己就够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