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们提前了解了, 你们要面对的人生, 你们是否有勇气前来?——《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中的这句经典台词,和一个古老的问题很像,那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不是有意义。如果提前知道了失败的结局,我们是否还会愿意为之努力?我想大多数人是不会的。因为绝大多数看似困难的事,那些煎熬而又忙的要死的日子,唯一能够让人选择坚持的原因大概也就是成功的希望。而剥夺这个希望,几乎没有人会选择继续努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没有意义,最著名的这样做的人是孔子。《论语·宪问》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别人问子路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那个人问“是那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吗?”
孔子一生的政治生涯就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过程。他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所以他知道不可为;但他周游列国传播政治思想十八年,即使遇到重重困难仍在坚持,所以他还在“为”。
类似地,诸葛亮的北伐也是如此。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和判断是非常准确的,他不可能看不出三分天下归魏的结局。但他坚持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可以说是逆天改命,为什么呢?
我觉得这样的决定,一方面是一种抗争,另一方面是一种悲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原则。当大势与自己的原则相悖时,坚持原则,作蚍蜉撼树般的抗争,这种悲剧精神才会凸显。这种抗争的悲剧性,恰恰就是价值所在。
所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是信仰和原则推动着他们去坚持。所以对于失败,他们自然不会在意,因为他们早就看到了失败。而提前到来的失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解脱。
另一方面,这种抗争未必是完全无意义的。世界有宏观处,也有微观处。宏观的大势无法更改,但螳臂当车的行为也能让世界在微观处变得不同。而那些许的不同,对这样的人来说同样有意义。
我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体验,那种感觉虽然煎熬而迷茫,但结束之后却是一种解脱和升华,而生命中会少一次遗憾。我觉得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