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妈爱的不是我,是考满分的我。你每天都说为我了好,但其实都是为了你自己的面子,从来不管我开不开心愿不愿意,我觉得你从来都没想过让我高兴。
你每次看到我没有读书、写作业你就难受,你看我闲一小会就想让我多背几个单词,多写几张卷子,将来我有了小孩,我绝对不会逼她去上什么辅导班,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上学都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怎么就那么难呢?”
这是《小舍得》里小学生子悠在台上的一番哭诉,同时也看哭了观众。而他的妈妈在台下一脸震惊和茫然“我不爱你吗?我还要怎么爱你?”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子悠说出了万千孩子的心声,与之对应的是家长的无措和惊讶,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体会到我们的爱?
有的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制定了各种培养计划,从英语到绘画,从音乐到运动,各种兴趣班、各类训练,把孩子的时间排得满满当当。
只让孩子专注学习,家长为孩子安排并包办了生活中所有大大小小的事务,从早上叫起床、穿衣服、吃早饭到收拾书包、梳洗整理,都帮孩子代劳。
结果,孩子觉得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家长,感觉没有一点儿自主权,孩子自己的喜怒哀乐好像变得一点儿都不重要。
“中国父母为孩子的付出,更是感佩人心。但是,长大成人后,许多孩子常常会指责父母不爱自己。是孩子们太不懂得感恩,还是父母的付出并非孩子的所愿……父母如何做才能让自己的付出与孩子的感受匹配,让自己的努力不致落空、造成不良影响?”
孩子的身体和心灵成熟都需要一个好的养育环境,针对越来越糟糕的亲子关系,一本由从多心理专家、临床心理医师们共同撰写的《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应运而生。
逐一解析从婴幼儿到学龄前儿童、从学龄儿童到青春期、离家独立的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表现,指导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应对,了解不同成长阶段孩子的特点,帮他们保持自信、改掉缺点,让孩子们健康、独立、快乐的长大。
另一方面,书中从家庭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阐明家庭在不同阶段需要处理的任务,分析了在家庭在各个阶段面临困难的具体案例,给出建议和答案。
所以,这是一本可以让孩子和家长以至于整个家庭,都会有所收获的书。书中的许多场景,都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那些让我们困惑的问题,在书中都会找到答案。
你会发现,原来我们以为的孩子并不一定是我们以为的样子,他们的思维、行为以及种种表象并不是空穴来风,作为家长需要及时反应和反馈,给予他们适当的回应,更要给予他们需要的安全感,才能让孩子在自信中愉快成长。
孩子的成长依赖于父母,更离不开家庭。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什么样的孩子,打开这本书,给孩子一个温和平静的成长环境;打开这本书,让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
书中金句分享:
1.人出生后的最初两年,对其整体人生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学龄前儿童家中的8条规则:说话要简洁、学会等待、想要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先要征得他人的同意、在问题出现后帮助孩子寻找解决的办法、养成收拾的习惯、不要嘲笑、帮助孩子进行反思、凡事要保持冷静。
3.没有所谓的起跑线,只有行走的姿态。人生不是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场,而是更远、更久、更长的百岁蹉跎。依靠行走的姿态,观赏一路的风景,打卡一路的行程,印刻一生的经历,沉淀一生的智慧。
4. 把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放到其成长的家庭和人际背景中,才能获得客观、全面并贴近实际的理解。
5. 孩子并非天生就倾向于躲避管控,即使犯错、违规的孩子,也依旧有渴望父母管束自己的愿望。
6. 很多时候,当我们和别人发生分歧时,或者在我们面临威胁时,我们本能地会让表层情绪登场,而让真实感受——深层情绪隐于幕后。在所有的表层情绪里,登场频率最高的就是愤怒情绪。
7. 在心理学上,我们把这种倾听情绪、回应感受、询问和澄清期待的过程称为“镜映”。
8. 情绪就像一头乱冲乱撞的小怪兽,只有被理解才能安静下来。
9. 一个人对待遗憾的态度,决定着他生活的主色调。
10. 无论发生什么,父母应该无条件地支持孩子接受挑战,使其从中获得力量和智慧,丰富其人生经历。
11. 父母直接回应孩子的需要、直面家庭冲突,几乎是所有患抑郁症的孩子的共同心愿。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