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几个小朋友小班上课的M老师,有次带着二宝来了,二宝两三岁的样子,大概还没上幼儿园吧,很可爱,由外婆带着在一边玩儿,倒是挺安静的。上课中间,二宝偶尔会来跟着掺和一下或者热心“帮忙”,M老师就温柔耐心地告诉她要怎样做,很快又转回到课程中来。
看她那种云淡风轻分分钟工作孩子都搞定的样子,我心中暗暗佩服,心想:要以她为榜样啊!人家俩宝儿忙活着还要工作,对孩子还能那么柔和细致、平和淡定,我这才一个娃就动不动忍不住吼起来的,太low啦!不行,得见贤思齐。
几年前就看到各种育儿专家讲要做“零吼妈妈”如何如何,也曾做过努力,可发现在工作和娃这种跷跷板上往来几次后,常常是随时会破功,破功后又内疚自责,挫败感严重,对自己失望甚至绝望。
接下来,深呼吸深呼吸,调整好自己情绪后,还得往那个方向努力啊,不都说“人生就是修行”么?我想,当妈肯定是诸多修行方式中最磨练人心智情商耐力的一种吧!
如此这般,循环往复,耗精劳神。
有一次,上完课M老师没有赶着回去,我就跟她聊了一下,直接表达了对她能和风细雨地跟娃互动且能搞定娃的神功滔滔江水般的膜拜之情。
没想到,话音刚落,M老师就诡秘地笑了:“每个妈妈都有她魔性的一面。”
呃,哈哈哈哈哈!太喜欢M老师这种坦率啦!看来是同道中人啊,秒懂!本来打算讨教经验的一堆问题就随着这一串“哈哈哈”咽到肚子里去了。
原来,大家都是普通人,妈妈们在外面的表现大都是带了滤镜的;原来,有魔性的一面才是妈妈们的常规状态,而不是必须纠正的非正常行为!
记得意大利小说《外公是棵樱桃树》里,主人公托尼奥的妈妈菲利斯塔,包括他的外婆,都是说一不二的火爆脾气。菲利斯塔动不动就会吼孩子,甚至给托尼奥一记耳光,在家里老人生病又要照顾孩子还得上班忙工作的情况下更是“像个疯子”,“家里像个疯人院”。
拿如今烂大街的育儿理论一套,得,光想象一下就觉得这个家里出来的孩子一定得是问题儿童了!
可事实是,这本小说是以托尼奥小朋友第一人称的口吻写的,类似于自传体,主人公是个活泼开朗乐观向上鬼点子很多的小男孩,并没有显现出母亲的暴躁对他有什么不好的影响,整部小说倒都是温情脉脉、感人至深的。爱的流淌,一家人在重要时刻的互相支撑、无条件的信任维护,贯穿始终。托尼奥妈妈强硬的个性则在关键时刻很好地保护了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是啊,“情绪稳定”不应该是妈妈的标配啊!妈妈首先应该是一个人、一个女人,然后才有了“妈妈”这个身份,不是么?谁说一个成为了妈妈的女人就不该再有自己的情绪了呢?
“妈妈”这个身份本身就是压力制造器和情绪推波助澜的有力武器,好么?!
不知道为什么,公众(其实主要是一些公众号写手)总是对妈妈们恶意满满,要求她们这样那样,说不这样就怎样怎样。这么说吧:当妈的经历几乎就是被各种吓唬经历的合集。结果,产后本来不抑郁的,抑郁了;养娃过程不纠结的,开始纠结了。
其实,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会当爸妈,就是因为育儿专家太多了,就是因为指导养孩子的书籍音视频等资料太多了!
所以,妈妈们接纳自己的情绪、现状才是减轻压力和焦虑最好的办法啊,不要再压抑自己、委屈自己了,那样是削足适履啊,那样是拿鲜活生动的自己去套固定拘泥的理论啊!
值得么?
妈妈们痛定思痛不都在说要“爱自己”么?
爱自己,从接受自己的一切开始。接受自己的一切,首先要接纳自己所有不好的、客观存在的、灰色甚至暗黑的能量,不苛求自己是圣人。
生活已经够不容易啦,妈妈们千万不要把自己逼疯,尤其不要因为那些不相干的人去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