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对生命诚实的书写
很多年前,我向很多人坦诚过自己的理想,就是用笔书写自己的人生。理想的生活,就是能有一间洒满阳光的书房,去自由的写,写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快乐的写,潇洒的写,畅快的写。想写就去写。
我从来没想到,有一天,我会写不出字来。
这些年来,浸淫在一堆公文材料当中,应该也有所获得。但却在一步步背离自己的初衷。人生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得偿所愿,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有理由做好它,在那个位置上散发自己的光芒。十年过去之后,我坐在电脑旁,敲击键盘,想写属于自己的文字,却一遍遍的删除,这种陌生的感觉给我以警觉:我快被文学抛弃了。
十年之前,文学为我开启了一扇门。我义无反顾的走进去,却在慢慢走出文学的视线,这是何其悲哀的事情。
坐在台下,听张卫平老师讲文学。张卫平老师穿着黑色的羽绒服,带着黑框眼镜,声调时而平和,时而高亢,娓娓叙述着文学创作的感悟。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听人讲文学,讲得如此婉转细致,讲得如此打动人心。我几乎有想把他讲的每一句话背下来的冲动。如果,一生中有些令人刻骨铭心的记忆瞬间。那今天上午的这场讲座,一定就是那个瞬间。因张卫平老师有过曾经相同的工作经历,心里又平添了许多的亲切感。讲座结束,那么多人激动的围上去,我知道自己此刻,是多么需要冷静。
我想找一个角落,坐下来。好好静一静。
好的文字,是对自己灵魂的书写。犹记得多年前,我是那么的狂热的喜欢着写作,一景、一物都能成为自己抒发情感的源泉。即使工作再多,也要求自己,保持每周一练笔的习惯,我觉得自己写作的源泉永远不会枯竭。寂寂无人的午后,细雨连绵的清晨,我不知道这条写作的路会通向哪里,但依然笔耕不辍的写着。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周围的一切变得麻木。哪怕再感动的事物也只会带来片刻的情绪波动,世界还是那个世界,时而嘈杂,时而安静,改变的是自己。从青葱岁月走到人生中断,大悲大喜都变得波澜不惊,成天被那些个细碎的琐事缠绕,澄澈的心灵蒙上了厚厚一层灰,几乎没什么能轻易撼动我平和的情绪,不记得自己已经多久没有放声的哭过、大声的笑过,畅快的写过了。
那天阳光灿烂,从教室走出来,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我把那只毛绒玩具狠狠的抛起来,接住,又抛起来,几个女孩子肆无忌惮的发出响亮的笑声。那个毛绒玩具是同学收到的生日礼物,我却那么那么的高兴。那年的我,17岁。
莫名的,突然想哭。
前些天,我在笔记本上写了这样一句话,最好的养生,是管理自己的情绪。养生,管理情绪,这些词汇已经被列入了一名中年女性的日常生活。没有情绪,哪来的灵感,没有灵感,哪来的写作。岁月待我不薄,这些年过得风平浪静。岁月待我不厚,摧残的我几乎丧失了感知这个世界的情绪。我一扇扇关上了自己的心门,怕受伤害,怕痛苦,怕被别人嘲笑,怕夜里失眠有黑眼圈。那些正在发生的或精彩或平淡的大千世界的故事,我统统闭上眼睛,视而不见。
我鄙视自己。为自己的胆小,怯懦,不勇敢。
文学,是一种信仰,虔诚的信仰。如果不能把自己的人生剥开来,坦诚的书写,就是对文学的欺骗,最终欺骗的,是自己。
2019年1月17日,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我希望自己的人生因为这一天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