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萌何许人也?
她是长江商学院的副院长,是管理学系组织行为学副教授,是一名博士生导师。
最近,她和长江商学院领导力与行为心理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曹理达合著了一本书《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被樊登、俞敏洪等名人推荐。
3月18日,她被樊登邀请,走进《帆书》“作者光临”,和樊登对谈“韧性”,轻松、洒脱,睿智,她给我“一语中的”的精辟感,连续看了两遍对谈视频,竟有“欲罢不能,余兴未尽”之感。
她和樊登对谈中的许多知识点和观点,使我听后受益匪浅。
什么是韧性?
我们提起“韧性”,往往认为“韧性”就是熬着,就是吃苦,就是死扛;有一个成语叫“坚韧不拔”,“韧”应该就是“坚持”、“挺住”,“不倒下”吧。
其实不然,《说文解字》中解释“韧性”为“柔而固也”,它和“坚”的意思相反,它是“柔”。
“韧”字的组成,左半边的“韦”原意是熟牛皮,右半边是一个“刀刃”的“刃”字,它有划、割的意思。
这两个部分组成了“韧性”的“韧”字,它代表的是皮革很柔软,把它折弯,它也不容易破裂,甚至去窝它、划它,它也不容易破裂,这就是“韧,柔而固也”。
“韧性”对于人之意义?
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有些挑战还非常巨大。尤其是现代社会,人们遇到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面对棘手的事件;面对职场危机;面对忙碌而琐碎的生活……
如何拆解棘手问题,跳出焦虑情绪,迅速行动,化解问题?如何实现工作技能与专注热爱的相互转换、相互促进,做自己喜爱并擅长的事?如何避免行为与目标的偏离,坚定地追寻人生的意义?经历挑战之后,不被打倒,或打倒之后不但能站起来,还能从中成长获益?
拥有强大的心理韧性已经成为每一个人的课题。
张晓萌副院长研究“韧性”对于人之意义,最后给出“韧性”的三个纬度:“复原+成长+获益”。
人人都有焦虑,焦虑来自哪里?
从行为学研究的角度分析,人类对于掌控感有特别强烈的情怀。当一个人能够掌控事物时,会感觉比较愉悦;当失去掌控的时候,就会抓狂;如果持续地处于失控状态,就开始出现比如习得性无助的情况,然后进入麻木状态,然后开始进入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范围。
为什么会造成这些问题?因为任何东西都有一个度,一定程度的掌控带给人们比较愉悦的感觉,但如果有“我要实现100%的掌控,什么东西都得在我的掌控之中”的思想支配和惯性行为,就会导致焦虑。
“列表癖”就是一种严重的“掌控欲”
生活中,我们会遇见有“列表癖”的人。“列表癖”的人的表现有哪些?顾名思义,他常常把自己一天需要做得事情列一张清单,然后再把每件事情再列出一张清单,以此细分,他想百分之百地掌控一天所做,要求所有的事情必须做到“不能有任何的随机性”,任何一个随机性都会打破他的这种掌控感,这种感觉常常使他抓狂,这是不正常的“掌控欲”。
那怎么解决“掌控欲”呢?
张晓萌通过研究,提出“韧性飞轮”模型,由“觉察、意义和连接”三部分组成,中间有一个很重要的驱动力,叫“持续性小赢”,每一个轮子之间是靠“持续性小赢”来连接。
如果想让“觉察、意义、连接”三部分持续地转起来,最后达成统合,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地去做“持续性小赢”的事情。
大多时候,我们往往喜欢追寻生命当中非常重要的时刻,比如决定性的时刻、高光时刻,或者是非常重大的幸福时刻,大家会觉得这样的时刻才能够给自己带来无比的幸福感。
上学上重点高中;高考考高分;工作在大城市大机关,使人羡慕;结婚对象高富帅、白富美等等等等,各种期待,达到了,得到了,高兴愉悦,否则,感觉人生不如意,心灰意冷。
实际很多研究证明,人类真正的幸福,特别是持续的幸福,来源于一些微小行为的改变。当我们把目标定得过远的时候,可能达不到,我们会失望,会放弃;但当我们制定出一个个小目标,再一个个去完成时,我们身上的动力始终会在,我们的心态也会非常好。
平时的点滴改变如果能够细水长流,慢慢地,我们这种生活中“水流过的痕迹”往往比生命中的高光时刻还重要。
以读书为例,买回家的书有无数本,如果定下“一周一本纸质书”的学习目标,很多人都会被吓住;如果量力而行,制定一天“读3页或5页或10页书”的计划,一年下来也读不少书。那么对个人的成长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定会非常巨大。
锻炼韧性至关重要
“韧性”是持续一生的功课,所以,并不是说,“现在我的韧性特别好,就可以歇息了。”好比说我们现在身体特别好,勿需锻炼了?韧性需要一直锻炼。
锻炼身体是健身,锻炼韧性是“健心”,人的一生都需要打造“韧性”。我们不能用跑百米冲刺的心态和方法去跑马拉松。因为马拉松很长,正如我们的人生,如果一直都想冲刺、用足力气,有可能人还没到头,离终点还很远,就倒下不起了,过早离开人世道路。(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