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儿子早课回来,我躺在床上迷迷糊糊,他跑进来喊到:老妈,你怎么还不起来?!我嘟囔着:你喊那么大声音干嘛?我昨晚熬夜写简书睡晚了!
儿子指着墙上的时钟,语气有些不满:妈妈,都十一点半了,赶紧给我做午饭,下午还要去上课咧!面对儿子的指责,我自知理亏,赶紧穿好衣服,简单的洗漱后,打开冰箱,只有两个西红柿,其余都是烘焙产品,出去买菜来不及了,只有做面条了。
做什么面条?脑海里突然浮现西餐厅意大利面条的画面:鲜艳欲滴的色彩,插着一朵薄荷叶,红与绿形成强烈对比,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幸好家里还有一小袋意大利面,我麻利的把五花肉剁成肉糜,西红柿剁成酱,再用黄油炒肉糜,把番茄酱倒入,半小时后,一碗异域风情的番茄肉酱意大利面横空出世,为了迎合意大利面的风情,又倒了一杯红酒,看着精心准备的“奢华”午餐,儿子看呆了,满脸兴奋,老妈,今天是什么节日?我拿着手机正拍照,懒得理会儿子的好奇心,谁规定过节才能吃意大利面,儿子对意大利面独有情钟,百吃不厌,我嫌麻烦,只在节假日时露一手。
作为地道的中国人,我对意大利面并不是特别喜欢,与博大精深的中华面食相比,意大利面做法不多,却讲究酱料的搭配,不同的酱料决定不同的口感。要说面食哪里最出名,肯定是北方地区,尤其是山西,据说山西人一天换三样吃法,天天不重样,吃出面条的花样。
小时候在姥姥家生活,我最爱吃的是手擀面条,姥姥喜欢在阳光灿烂的午后开始做,把饭桌移到堂屋里,撒上面粉,拿出醒好的面团,用力搓揉,再用棍棒粗的擀面杖在面条上滚来滚去,直到面团变成大大的圆形,姥姥用手摸摸看,把不匀的部分擀成一致厚度,尤其是用刀切面团时,她喊我过来帮忙,在切好的面条上撒面粉,教我把面条提起来抖一抖。姥姥擀的面条根根筋道,好吃的连舌头都吞掉,我吃的肚皮鼓鼓的,姥姥看着我吃撑了,叹道:可怜的孩子,吃不起鱼肉,只有多吃点面条,好长个子啊!
记不清什么味道了,但筋道的面条却根植在我记忆深处,那是姥姥留给我童年的美好回忆。妈妈没有继承姥姥手擀面的精髓,做不出筋道的面条,却在面汤上下功夫。寒冷的冬天,妈妈总是第一个起床,把昨晚没喝完的骨头汤煮开,放点青菜,荷包蛋,黄花菜,黑木耳,等我睁开眼,闻到厨房飘来的香味,我和弟弟吃完热气腾腾的汤面,手拉手的一起上学,妈妈不忘叮嘱我:过马路把弟弟牵着,注意安全啊!
再后来与老公相识,第一次约会时,正赶上饭局高峰,在附近走了一圈都没找到合适馆子,只有一家西餐厅有座位。20年前去西餐厅吃饭都是收入较高的,我和老公刚参加工作,手头并不宽裕。那是我第一次吃意大利面,对于它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不清了,只清晰地记得那一抹挥散不去的清新自然味道。老公问我,好吃吗?我羞赧着回答,味道还可以,就是太贵了点。老公看着我,眼睛里闪烁着光芒,我们相视一笑,尽管那碗意大利面并不比热干面好吃,但却通过“吃面”加深彼此了解,原来在“吃”上我们口味相似,为今后共同生活打下基础。
结婚有了儿子后,我开始掌勺做饭,由于厨艺不精,儿子不爱吃米饭,就从面条入手。我既没姥姥擀面条的绝活,又没妈妈煲汤的诀窍,就从面条花样做起。我买来食谱书籍,在网上下载菜谱,经过反复操作,我终于做出五花八门的各种口味面,一种食材可以搭配千变万化,大多数面条都离不开凉面,拌面,汤面,炒面,捞面等基本做法。
我会在万物复苏的春天,来一碗牛肉面,汤浓肉嫩的牛肉带着微辣,油而不腻,鲜香的美味留在舌头挥散不去。在热日炎炎的夏天,做一碗油醋汁凉面,酸辣的调料,筋道的碱面,搭配清脆的黄瓜丝和火腿丝,多种口味的混搭,别有一番风味。秋高气爽的秋天,喝一碗香菇肉丝面,新鲜浓郁的口感,清香诱人的气息,香菇与肉和面的完美结合,想不吃都难。寒冬腊月的冬天,吃一碗热气腾腾的排骨汤面,香浓的骨汤散发着让人无法抗拒的诱惑。我用一碗碗面条经营出家的味道,经过时间的慢慢炖煮,渐渐品尝出幸福的味道。
在我看来,无论是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中国人对面食喜欢不会因富贵贫贱差距而产生动摇,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造就了不同的饮食风俗和习惯,面食的吃法千变万化又有些不同特色。爱吃面条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生活就像面条一样,你赋予它怎样的味道,就会得到怎样的滋味,酸甜苦辣咸,人生五味,尽在不言中。人生若只如初见,一碗面条一世情,为父母和老公儿子洗手作羹汤,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