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41天
原文阅读: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讲解:
子夏问道:《诗经》上有“露牙微笑真美丽,黑白分明的眼睛有情意,有白色显得更艳丽”,这几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孔子说:先有素洁的底子,才好施彩绘画。子夏说:礼,也是后起的罢?孔子说:启发我的人,就是你呀。现在我可以和你深入讨论《诗经》了。
启发思考:
子夏,是孔子学生中“文学门”的代表。他对文献典籍的学习非常刻苦,并且以此扬名,后来受到各国的礼聘。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今天我们也来体会一下孔子师生学“诗”的妙处。
子夏善《诗》,“素以为绚兮”,被认为是另一首逸诗中的句子,“素”是纯白,“绚”是多彩。有素白为底,方能绘绚彩画作。重点说一下前两句,出自《卫风 硕人》, 这是卫人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全诗写她出嫁来到卫国时的盛况。
先写她的出身高贵、身份显赫,“硕人其颀,衣锦褧(jiǒnɡ)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接着,写她的美貌风姿,连用五个比喻,描绘出她形体的美。“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qí),齿如瓠犀(hùxī)
。螓(qín)首蛾眉,巧笑倩(qiàn)兮,美目盼兮。”
最为传神的是,诗人只用了八个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就让一个笑意盈盈的“天然去雕饰”的美丽少女的风采出现在我们面前。后来,这两句诗成为描写美人之美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千古名句。
子夏用这两句赞美佳人的诗问孔子,孔子用“绘事后素”解“素以为绚兮”,二人心领神会。因为该诗开篇所言:“衣锦褧衣”,穿着锦绣的衣服,都要在外面披上素朴的布衣。“衣锦褧衣”就是“绘事后素”的同义词。这里全是对原诗的理解,领会到了诗意所体现的情感和意象。
但接下来,子夏”用“礼后”解“素以为绚兮”就决非诗的本意了。而孔子却开心地赞许子夏开导了他,可与言诗。因为子夏从一句诗,联想到孔子的“礼后乎仁”的见解,这样的方式正是所谓“举一隅以三隅反”,正是得到诗中“言外之意”。
尽管子夏和孔子这里都没有展开讨论“礼”的问题,但是之前学过的两段话,“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绘事后素”对应的是“礼后乎仁”。 只有具备了“仁”,再去学习礼乐、典籍,才是孔子倡导的正确路径。
这段对话生动地展示了孔子师生学“诗”的过程,我们可以体会到学诗时,以有限寓无限的妙处。“有限者言中之意,无限者言外之意;有限者常数,无限者变数。”
“美人之美”是诗的言中之意,但“绘事后素”是引申之意,而“礼后乎仁”就是言外之意啦。孔子和子夏所心领神会的应该既有风采卓然的美人,更有素洁品质与得体行为相统一的修为境界。
这样的学习体验之美妙,后世也多有例证。例如,辛稼轩有两句词句名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本是写寻人不遇,突然在最容易看见的地方看见了他,乃是一种情诗。但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成大学问大事业者须经过三种境界,而最高境界则当如此。
这层意义,虽非本意,却为妙悟。相信,这两句词还可能在许多资禀修养不同的人们的心中引生许多其他不同的意义。这样体会到“以有限寓无限”,也是我们学习是可以借鉴的可能带给我们美妙体验的方式。
参考书目和课程:
靳大成的《论语通读》
王秀梅译注的《诗经》
叶嘉莹的《人间词话七讲》
熊逸的《熊逸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