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天津。到达时正是午饭时间,于是决定找一家正宗的“狗不理”,尝一尝久负盛名的“狗不理”包子。以前也吃过狗不理包子,但老实讲,真不知道那是不是正宗。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去过一次天津,在一间很小的包子店吃了“狗不理”包子。那个时候,正宗的意识并不强,说是狗不理,就认为是了。但现在想想,那个店面实在是太小了,不知是不是嫡系。20多年过去了,味道也记不太清楚了。
从手机地图上查到了离火车站比较近的一家狗不理店铺在一个叫津湾广场的商业街里。
共享单车,不到10分钟就到了店门口,店铺位于一所商业大楼的底商,大楼很大,但门口却不大,不过看着还是比较有档次的。只是进出的人极少,而旁边的店铺都没营业也就更加显得冷清。而在这冷清当中略显有些生气的,是门口的音响里正在播放冯巩和郭冬临的相声:
——不错、不错!味道好极了!我们美国话说,就是very good~~。薄皮儿大馅儿18个褶,那是狗不理包子!~~竹板这么一打呀,别的咱不夸~~
单曲循环,一遍接着一遍。
推开沉重的金属玻璃门,看到里面的情况,更是有些心冷,整个店中只看到了一桌上有两个男人对面坐着,都穿着工装性质的西服,看意思好像正在谈事情。根据我的经验,特别冷清的店铺还是少去为妙。不过我就一个人,只想吃一份正宗的狗不理包子,就别折腾了。于是选了窗边的一个位子坐下。服务员拿过菜谱来,还算有礼貌地问,先生您用点儿什么?但语气 显然并不像 自家小店主那样热切。我说就想吃一屉正宗的狗不理包子,最传统的那种。打开菜谱,看了一眼前面的一些菜品,都不便宜,甚至有1000多的,直接翻过。找到了包子一栏,看传统猪肉包是46一屉。好像有点儿贵,但这可是正宗的呀,跟外面的那些不要比!于是就点了一屉。光吃包子怎么着也得来个汤吧。看了一眼汤。“酸辣汤”29一份,其他的都五六十。主要是吃包子,汤呢就来这个吧。
在等餐的这段时间又环顾了一下店面,4人坐的小方桌一共有20个左右。有些惊喜地发现在角落里的一个位子上还坐着两个男人。算上我一共5个人,冷清感稍微好了一点。
不管怎么说,这是正宗的狗不理包子连锁店呀,而且是本土的。正宗的当然要贵一些,曲高和寡,人少一点也算正常。对于我来说,只是想品尝一下,正宗本土的味道。只要味道正宗就好。
一会儿包子上来了。汤也上来了,盛汤的容器是一个精致的瓷罐,比大号的玻璃杯大一点。
8个小包子,看上去应该正好够一个 像我这样,不算年轻的,非体力劳动者的男性顾客吃饱。
赶紧尝尝正宗的狗不理包子!仔细地咬了一口。
味道正常——在唐山大街小巷众多的包子店中都吃到过这种味道。
这“狗不理”也没什么特别的呀,是不是人家的工艺更讲究呢?一定是18个褶儿,每个都是!我开始一个一个地数包子的褶。有21个,22个和24个各不相同。也没什么特别!
猛然想起,好像唐山也曾经有过“狗不理”连锁店,后来都不知所踪了。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店面这么冷清了!
其实,对于“狗不理”来说,这是一个困局。
狗不理成名于美食比较匮乏的年代。那个年代但凡有点儿特色的美食,加上机缘巧合就有可能成就一个传奇故事。除了“狗不理”,那个年代成名的还有东来顺,全聚德,德州扒鸡等等,甚至还有高碑店豆腐丝儿,这些传奇美味一直流传到现在,成就了名牌老字号。
但这些美食老字号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 “门槛”!——技术门槛太低了。很容易被模仿。尤其是在现今这样一个美食爆炸的年代,过去被传颂的传奇美味,直白地讲,现在吃起来真的是稀松平常。唯一有含金量的就是老字号招牌了,食客们冲着这块招牌,冲着曾经的传奇,还是会经常光顾,要的是那种和传统对接的感觉。
这些老字号在做大之后运营成本当然会比一些小店要高很多。在味道相差并不十分悬殊的情况下,老字号要想在价格上继续享受高、大、上的待遇,就必须在文化上下功夫。而这恰恰是狗不理的软肋(高碑店豆腐丝儿也类似)。像烧鸡、烤鸭、涮羊肉之类的东西还可以往高端上包装。但恰恰就是这包子,太接地气了,反而不容易包装得 高端大气上档次。
不过狗不理这块老字号招牌依然还是有含金量的。但怎么使用这块招牌,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