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多夫 孟,就是《亲密关系》那本书的作者。第一次看亲密关系,我被孟打动。完全接受他对于人的关系的洞见。
而现在,我认为,跟《重新发现自己》相比,《亲密关系》很低级,是一本关于“技术”的书。
《重新发现自己》很多观点是颠覆性的, 但是不受欢迎。连作者也认为,很多人会不喜欢他这本书。
《非暴力沟通》里说, 我们要学会选择。选择让我们快乐。如果你不喜欢一份工作,你可以换一个方式思考,就是我为什么要做这份工作。我选择做这份工作,因为要养家糊口。这样就可以改变对工作的看法或者态度。这种态度或者看法会让人变得快乐起来。
但是加拿大的孟说,选择不会让我们真的快乐。选择意味着评判。这样做就走到接纳的反面---拒绝。拒绝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紧抓不放。接纳是不想留在它,也不想推开它,在不起反应的觉知观察中看到它的本来面目,就是它是幻像。
我们大部分时候活在信念中,而这种信念实际上是自我的投射。当我们了解这一点,就从灵性失忆中醒来。
如果你相信自己不完整,被这种信念蒙蔽,就看不见自己的完整。
信念是一个囚牢,在生命体验只有两个选项---拒绝或者接纳。
信念并非真相,信念的囚牢中最佳位置是正面思考者位置。但是囚牢还是囚牢。斯蒂芬 卡普曼的受害者囚牢模型是用来做交互作用分析,就是分析人类行为。孟把它拿过来分析我们的思考和感觉方式。摆脱受害者囚牢的方式是拥抱受害者,走出囚牢。但是走出受害者囚牢只是进入更大的受害者囚牢的开始。房间更大,墙壁更漂亮,但是还是囚牢。我们还在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的三角关系中挣扎。然后突破,进入更大的受害者囚牢。这个过程一直继续下去,直到觉醒。
觉醒是一种很奇妙的状态。孟把它称作妙不可言的存在境界,有时候也把它叫做道,很显然跟老子借来的概念。但是确实非常接近老子所说的‘道’。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当我们去解释,去命名这个状态时,去描述这个道时,我们得到的已经不是真正的‘道’了。
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而“道”是超越我们的认知,在思想之外。我们不能用语言描述我们并不知道的东西。
追求个人目标就是执着于身份,自我实现就是成为除了你以外的任何事情。自我实现背后的想法是我不完整,我需要获得外在价值和重要性来证明自己。相信自己不完整就会被自己的信念蒙蔽,看不到自己的完整性。
这是从众心理,让自己获得重要性和归属感,不管是大众还是小众。我们相信自己需要这种身份确认。这个时候你就成为了你以外的任何事情。
所以追求目标会让我们和自己分离,也无法获得快乐。你在金钱,工作,社会地位,或其他任何外在标准上的重要性和归属感都不能改变这一点。
无目的行动,听起来像 无为而无不为。克里斯多夫 孟写这部书是在砸饭碗。首先他把自己的饭碗砸了。当他觉察到生命中的局限时,他看到局限实际上是完美,接纳它虚幻的本性,就开启觉醒之路。当他看到这一点的时候他无法把以前的做的事继续下去,他砸了自己的饭碗。然后把自己砸饭碗的过程写成一本书,就是《重新发现自己》。
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