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巨石山,应该是第三次了。先前游玩的印象都是那样深刻,无以叠加,因为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新发现于是带来新感受,而且这种感受自然而然植入我的脑细胞。当我再次面对眼前蓊郁的巨石山,记忆的画面便弹了出来,促使我与之比对,试图再发现新的景象,从而获取一些新的感受,以此证明我不虚此行。
每次来巨石山,我都抱着未曾谋面那样新奇的态度。其实真的是不虚此行。一方面,竟然是天公的不作美而带来意想不到的至美,可谓百年难此一遇;另一方面,是520云上玻璃观景台助添了效果,让巨石山羽化为天界抑或地府之地,至真脱离了人间烟火的桎梏。
巨石山的绝妙景色我不赘述了,你来与不来,它都那样真实存在,天然之美无可雕琢。这是宜城后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你来之则幸;不来,也就说明你没那造化罢。
所以当巨石山风景区的管理者首先致辞时,我心中不由地感动了好几次,而且感谢了好几次,甚至,带有几分自豪感。自豪的是,巨石山风景区居然是家乡人开发打造。安徽永先集团董事长戴先龙先生是不折不扣的桐城人,其早年背起行囊靠卖电子器件闯天下,凭借桐城人的诚实、坚强、自信,竟然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创立了庞大的商业帝国。巨石山风景区、桐城活海、七里香溪智慧社区……
旅游是个“慢”事业。为什么说是“慢”事业?因为投入资金量大,运作周期长,经济效益回报率低下。所以听到管理层代言人说巨石山已运营十余年,仅这两年才有所好转,我心中不由地慨叹:旅游事业确实是需要有山水情怀的人才能够发扬光大。其意义不在于既得利益的多少,而是将一个地方的形象散发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地方,喜欢上这个地方;让大自然的美走出深山,驻进人们的内心深处。
520云上玻璃观景台真的是一个好去处。先前的两次没有见到过,是因为去年下半年才建成。说实话,初始看见高高的“神猿问天”石上悬浮着玻璃栈道与突兀的观景台,我的心忍不住“怦怦”直跳。我是个恐高的人,其实去年岳西明堂山玻璃栈道也曾有约,但我犹豫再三,还是选择了规避。可是对于巨石山,就这样毫无防备地进入了,为什么没有这样恐高的感觉呢,这真是奇怪的事。
我还记得与我一起坐索道缆车的那个小伙子。他当时与我坐在一起,眼闭着,仿佛在笃定修行的样子,其实眼睛一刻也不敢看周围千姿百态的巨石及脚下葱茏的枫林竹海。而我却神态怡然东望西瞅,上仰下俯,竟然感觉不到半点的头晕目眩,这可能是我于巨石山早已稔熟,不存一丝畏惧了。
还是回过话头,来说说520云山玻璃观景台的感受吧。小心翼翼在玻璃栈道上步履挪移时,脚踩在玻璃上仿佛失真,完全没有了一丁点的立足之地。“空”的感觉让人与物质隔绝,仿佛进入一个虚拟的世界。有人望而却步,也有人吓得闭眼摸索着向前走。由此忽生念想,人不光是懦弱的动物,还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害怕透明而喜欢浑浊。可见,人性的丑陋在于掩盖,将自己包裹于层层内衣之下,害怕别人洞穿。于是东方人喜欢含蓄,凡事“犹抱琵琶半遮面”,讲究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大行中庸之道,也就不以为怪了。总而言之,形成这样思想体系的,是缺乏安全感甚至是不自信的表现。当然,这避开了审美的层面,只是选择从人性角度探讨而已。
在这个初夏,有幸见识了风雨雷电中的巨石山,而且滞留山顶达两小时之久,与巨石山一起真切感受了大自然的恣意奔放,变幻莫测;承受了它的狂野,它的放纵,甚至它的恫吓。刚上观景台,空气突然凝重了,天地顿时灰濛一片。伫立观景台,但见遥远的天际线仿佛苍茫的海面,像千军万马在奔腾,似狂风骇浪在咆哮。无数灰黄的云团在堆积、挣扎、裂变,有如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云的变化带来明显的效应,那就是风的生成。满山的绿晃动起来,便感觉整个山都在晃动。视野渐渐模糊,远山不见了,山脚下的村庄田野也不见了,天地融为浑沌的一体,急速向着观景台收缩,靠拢。正感跼促,忽见眼前不远方的天空多了一样密集的东西,它不同于云,存在强烈的视觉冲击。再定神细看,原来是雨组成了强大的雨阵,正往这边压过来。
我们最终放弃了观景台,躲到山顶的一个休憩棚内。棚的四周敞开着,无遮无掩,让人毫无防备地直面风雨。雷电交加,竹摇树晃,风狂雨骤,在这样动态的空间里,时间似乎是停滞的,但又是足够漫长的。一场暴风雨的形成与结束,仿佛是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或是一个苦尽甘来的人物,既诡谲多变又波澜壮阔,在眼前浩浩荡荡上演。此刻,你可以漫无边际地去回味历史,也可以细嚼慢咽地体会人生。人生总是充满着风雨的,有风雨的人生才叫真正的人生。有激情,有渴望,有拼搏,生活才会精彩,生命才有意义。
因此下山的时候,情意谷涧水潺潺,水石相击,浪花飞溅,如鸣钟击磬,一路不绝于耳。在大自然的天籁中尽兴而归,我想这是这场风雨给我们最为直接的回报。徐霞客有云:黄山归来不看岳;我想要说的是:巨石山归来,从此不看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