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中国的英文名叫china,china同时也翻译作瓷器。这足以证明瓷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那瓷器怎么出现在中国的呢?
任何重要的、影响力长久的发明,都要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瓷器便是如此。人类在走过茹毛饮血的发展阶段后,便需要用盛器来装水和食物,并储存粮食。这件事情今天看起来简单,但是如果你仔细想想在1万年前人类从来没有见过瓷器或者陶器时,其实很难想象盛器应该是什么样的。
最早天然的盛器可能是一片芭蕉叶、一个瓢、一个贝壳,甚至是鸵鸟蛋壳(在古巴比伦发现的)。但是这些天然的盛器既不方便,也不耐用,最终经历了很长时间,人类的祖先在无意之中发现黏土经过火烧之后会变得坚硬而结实,这样陶器便应运而生。
我们经常讲陶瓷,虽然它们多少有点关联,但陶和瓷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陶器的历史比瓷器要长得多,它不仅出现的时间早,而且各个文明都独自制造出了陶器,因为它所需要的材料很简单,就是一般的黏土,到处都有。其次,烧制陶器所要求的技术含量也不算高,只要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就有能力造出陶器,也就是说陶器的出现是文明自然演绎的结果。但是瓷器却不同,它并不是文明水平到了一定程度就能够被发明出来,而需要很多条件才能制造出来,其中最重要的是三个——高温、上釉和特殊材料高岭土,它们分别代表了发明的大前提、小前提和偶然性。
先讲温度,也就是烧窑能够达到的稳定均匀的炉温。为什么这件事情对陶瓷制造重要呢?我们先要从陶器的发展说起。陶器有几个非常大的缺点,首先强度不够大,而且相比瓷器特别笨重。其次,陶器的密水性不好,用陶器存水或者其它液体,很快就会渗漏,今天用陶制的花瓶种花,实际上就是利用它容易渗水的特征。那么能否把陶器烧得结实点、轻巧点呢?还是可以的,但前提条件是炉温要高。这件事今天看起来很容易,但是在早期文明时,人类根本做不到。
事实上,一个简单判断早期文明水平的方式,就看那个文明能把炉子温度烧多高即可,如果能烧到1000度左右,基本上就有条件进入青铜时代了,这时大规模建设城市也成为了可能。如果能把炉子烧到1200至1300度,就可以冶炼生铁了,文明就进入铁器时代,以此类推。烧制瓷器则需要在1300度之上。西方历史学家和科学家有一个简单衡量文明程度的办法,就是依照一种文明所能使用的能量的大小,因此按照这个观点,炉温=文明程度,这是发明瓷器的大前提。
人类最早能够大规模冶铁的地区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那里的赫梯人很早就掌握了冶铁的技术,因此赫梯也成为最早能够制造出很结实的高温陶器的国家,也就是说赫梯人解决了过去盛器两个不足中的一个。但是高温陶器相比后来的瓷器依然笨重、不美观,更重要的是不密水。今天的瓷器密水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外面都有一层釉。釉便成为了制造精良盛器的小前提。
上釉技术最早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古巴比伦人发明的。他们发现将盐或者苏打和沙子中的石英混合加热,就会产生一种玻璃状的物质,就是今天的釉彩。古巴比伦人将富含石英的细沙粉末和苏打涂抹在陶器表面,在高温下烧制,就在陶器表面有了釉面。遗憾的是,这样烧出来的釉并不能严实地包裹在陶器表面,因此起不到密水的作用,于是古巴比伦人干脆用这种技术烧制建筑使用的釉面砖了,而没有用于制作盛器。古埃及比美索不达米亚稍微晚一点进入铁器时代,他们也发明了上釉技术。
在文明的早期,上述两个地区的文明领先中国大约一千年!如果发明仅仅取决于文明程度和科技水平,照说应该是那两个地区先发明瓷器。然而就在那一千年里,上述地区居然没有发明出瓷器,因为他们缺少两个天然的条件。
首先那里没有烧制瓷器所需要的原材料——一种被称为高岭土的特殊的黏土,也称为瓷土。高岭土虽然名字里有个土字,但它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矿石,因为后来在景德镇高岭山找到的这种矿石品质最好,便得到了高岭土这个名字。全世界高岭土的储备其实是非常丰富的,今天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发现了储量不低的高岭土矿,而以美洲最多,中国次之,欧洲就比较少。非常遗憾的是,这种并不稀有的矿藏在人类文明的摇篮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根本就没有,因此他们当时文明再先进,也发明不出瓷器。
第二个原因是那两个地区没有森林,无法提供高温烧制瓷器所需要的燃料。从第二个原因也能看出为什么能量使用程度是理解文明的一把钥匙。
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所缺的两个条件,中国恰好具备。中国人使用高岭土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商代,但是由于那时没有办法把炉子烧得很热,因此使用高岭土烧出来的依然是陶器,只是颜色白一点罢了。
陶器和瓷器的一个差别其实在放大镜下用肉眼就能看出来,把它们砸碎,看看断面。陶器的断面有一个个小的黏土颗粒,因此陶器不过是黏土颗粒粘连到一起,而瓷器是一个整体,它的断面和玻璃的断面一样。等中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冶铁技术已经非常普及,把炉子烧到1300度左右已经不是难事,高岭土在这样的温度下就开始熔化,在冷却后,就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瓷器。
中国古代的工匠们还发明了独特的上釉技术。最初这项技术的发明纯属偶然,当工匠们用炭烧制陶器时,一些炭渣溅到陶器上,炭让陶土中的石英发生了还原反应,陶器表面一些地方就有一层亮亮的玻璃状的釉彩,这种上釉法被称为自然上釉法。
自然上釉法成功与否全看运气,你可以想象,要靠炭渣溅到整个陶器(或者瓷器)的表面上概率是多么小。今天如果你有幸见到一件早期自然上釉的瓷器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中国工匠显然不是利用自然上釉法制造瓷器的,而是慢慢懂得了它的原理,即炭在陶器坯表面加热后能够形成釉面,于是陶工们将瓷器的坯子泡浸草木灰的灰浆后拿出来再烧制,就在瓷器上形成了均匀的釉面。到此,瓷器的发明算是完成了,这大约是公元300年到500年之间的事情,距离赫梯人发明高温陶器和古巴比伦人发明上釉技术,过去了大约1500多年。
从瓷器漫长的发明过程,我们首先可以体会出一种历史的必然性。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虽然文明先进,却不具备发明瓷器的原材料,美洲地区倒是高岭土储量丰富,但是文明又太落后,等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当地人还没有进入青铜时代,不具备发明瓷器的基本技术的可能性。相比之下,有可能发明瓷器的只有中华文明,这是一种必然性。你也可以讲中国的运气很好。很多时候,我们的成功都必须感谢运气。
今天我们讲到一项成功发明的时候,常常喜欢强调其中一项关键性技术的重要性,而忽略其它的边界条件。瓷器的发明需要很多条件,缺一不可,它们如同一个木桶侧面有很多板,少了一块,木桶便没有了用途。首先是整体的文明程度,具体到瓷器是炉温;其次才是具体到这项发明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具体到瓷器是上釉技术;最后还要有好运气,在瓷器上,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就有点儿“点背”。
通过瓷器,理解大前提、小前提和运气的重要性,我们在选择做什么事情时,搜索的范围就能够小很多。另外,发明常常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偶然的发现和成功非常多,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够从偶然的成功中找到真正的规律,能够重复成功的人,才算是完成了真正的发明。中国人发明草木灰上釉法,就是这样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对于一个组织来讲,能够把偶然的成功慢慢变成必然的结果,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