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普通的95后女生,96年,28岁,已婚未育,待业青年。今年年初刚从体制内离职,目前在家里帮忙做点事情。
我不太敢发朋友圈,哪怕是公众号,也是换了马甲才敢在这上面说点心里想说的东西,是社恐,是纯正的i人。喜欢安静,可以一个人待一整天都不觉得无聊,只要有书就可以。
每次看到我的同龄人不是在旅行,就是在工作领域闪闪发光,这个时候,我就会后悔,后悔不应该把体制内的工作给辞了,毕竟在里面我也是骨干了。
但是,读过的书和我学过的知识告诉我,我不能一辈子都过那种一眼就望到头的生活,这不是我想要的稳定。
读书,不会让我马上富有,而是让我在面对生活一地鸡毛的时候,有一种坚韧不拔的勇气,去积蓄力量。
我不停地读书,哪怕是以前工作的时候,也见缝插针地阅读。不管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我都看。
我是什么时候喜欢上读书的呢?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只是闲来无事,确切地说,应该是想用读书这个事情打发那些胡思乱想的时光。
2017年,我因为遭遇感情上的失败,开始自暴自弃,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躺在床上,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做。后来,就跟朋友去了图书馆,在那里,我看到余华的《活着》。
人生之事,什么最重要?当然是活着啦!若不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我把这本书看完,逐渐找到了内心的平和。我发现,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会再去想那些不开心的事情。
渐渐地,我便喜欢上阅读了。没事的时候,我就去图书馆看书,没有位置坐,就直接坐在地上。那时候是秋天,地板还是有点凉的,但是我丝毫不觉得冷。
也就是那一年,我开启了自我救赎之路。每天早起阅读,已经成为了我的一个习惯。
也就是那一年,我走出来失恋,活出了自我,不再自我内耗。
也就是那一年,我读了50+本书,写了100多篇相关的文章。而这些,都是我黑暗里的一道光。
我收到了很多出版社的书,也给他们写了很多篇书评。不过后来我就没接那么多的书了。因为我知道,读书还是要慢下来,要思考,才会有所思,所悟,有所得。
于是,我更加马不停蹄地读书。朋友叫我聚会,我委婉拒绝,说是家中有事。其实是我不是很喜欢参加聚会,想要家中读书的一个借口。当然,偶尔也还是会一两次的,不过在这之前,会把读书写作的任务完成好。
所以,有的时候我会自嘲道:一把年纪了,好像都没几个朋友呢!
不过我好像很享受这种孤独,不知道这是不是i人的特征之一。反正我不觉得不和朋友聚会就是一件坏事。
晨起读书,让一天的时间都变长了;睡前读书,让我们和安静的夜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