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I=Interpretation 引导促进-用自己语言复述
R:我发现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它们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些语言和表达方式我称为异化的沟通方式。(P16)
I:表达自己要满足的愿望,忽略自己和别人的感受或者说情绪的沟通方式,都可以叫 异化的沟通方式。
任何事物的存在必有其道理,千万不要学了非暴力沟通,就对自己过去的沟通方式懊悔。其实异化的沟通方式,才是最自然的沟通方法。而非暴力沟通这种方式恰恰是需要我们经过训练,要靠理想刻意的控制的。人类作为协同进化的动物。在很漫长的世界内,人类个体的能力是极其渺小的。人类个体要想生存,必然要联合起来集体协作。融入集体,必然需要我们一定程度上压抑自己的个性。大家想一下,人类从《唐吉坷德》小时开始,才有了人物内心描写。很长时间,人类甚至觉得自己都是微不足道的,可以被“神”随意毁灭的。想想我们个性化的生活,是最近多少年的事情?人类开始关心自己的身心,研究自己个体心理的心理学诞生才是1900年左右的事情。根据《思维,快与慢》,人类遇到危险的时候人类遇到危险的时候。最迅速的选择就是打,逃,或者装死,确保安全的时候,思维的大脑才会启动,慢思维的大脑才会启动。所以当受到刺激的时候,先启动异化的沟通方式也就不奇怪了。
我特意要讲这个问题,就是希望同学们学了非暴力沟通学,也不要被其他沟通方式困扰。
R: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或邪恶的例如“你的毛病太自私了”,“他对人有成见”,“这是不恰当的”,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P16,6)
I:道德应该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共识,拿这种共识来,语言上要求别人,是道德评判,我是这样认为的。注意,道德评判和道德要分清。人和人关系是有一定的共识,但这个共识不是完全清晰的,所以如果拿来要求别人就会出现问题。正是因为道德标准不清晰,所以我们才需要法律?但是这种模糊,给社会留下一定空间。
A:想起罗振宇说了一个故事想起罗振宇说的一个故事,道德就好像是内裤,每个人都要穿。,但是你不能穿着内裤去质问别人,你穿没穿内裤啊?给我看看啊?脱给我看看!道德应该是用来自律的。
3.4.4.马歇尔曾说,所有的评判都是未被满足需要的可悲表达。为什么他这么说?
R:我相信诸如此类的评论暗含着我们的价值观及需要,不幸的是,这样的方式提出主张,很可能会招来敌意,使我们的愿望更难得到满足。(P17,7)
I:大家可以注意观察,当我们对某个事物作出评判的时候,实际上自己的要求是蕴含在里面。
首先,我们尽量不要评判。因为我注意到任何评判,特别是负面的评判,有时候会变成我们交流的墙。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网上如果你对某个人。或者是某一个事物做负面评判后。基本可以说,以后你就不会对他进行进一步了解。所以做任何评判要谨慎。如果你要做出评判,你要想好,也许以后你就不会再去了解这个东西,或者是要避开这个方向。
我举个例子,罗胖在特朗普选举结果揭晓之前,写了篇文章,对特朗普做负面评判。罗振宇说的很明白,其实,特朗普的选举结果对我毫无关系。我对特朗普做出负面评判。是让自己以后不要做那样的人。大家听完这个例子有什么启发呢?
3.5.5.如果人们做我们想要他们做的事情是出于恐惧或内疚,会有什么后果?
R:如果他们出于恐惧和内疚来迎合我们,或迟或早,我们将会发现对方不再那么友好,当然他们也付出了代价,屈服于外部或内部的压力,很可能是他们心怀怨恨,并厌恶自己。(P17,9)
I:如果我们的行为不是发自内心的,就像第一章说的“由衷的”。而是来自于“恐惧或者内疚”。那么如果这种外部压力消失之后。我们行为的驱动力也就会消失。
A:猫书喜欢说高考最大的悲剧,是造成很多人不再看书?他们以前看书学习的驱动力都来自于外部压力。
R:我们不要将价值判断和道德评判混为一谈,什么是可贵的品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例如我们也许会欣赏自由以及和平的价值,价值判断反映了我们的信念,生命的需要,怎样才能得到最好的满足?看到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行为,我们可能会说暴力是不好的,杀人者是邪恶的,然而如果我们从小就学习爱的语言,我们将会直接说出我们的价值观,而不会指责他人,此时我们就会说,对于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我会很担心,我主张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冲突。(P017,13)
I:价值判断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进行评判是自我的信念。道德评判在这里是用来去要求别人。
A:每个人只有自己的价值观。有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判断。甚至坚守自己的信念。学习非暴力沟通,有些人会说我是不是就没有立场了。我们当然有自己的立场啦。我们的立场是用来要求自己的。我需要跟别人协调的时候我们申明自己的立场。这本身就是我们自己的需要。非暴力沟通有表达自己内在需要的一面。
3.7.7、根据马歇尔的观点,社会各个层面的暴力主要来源于何处?
R: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不论是语言、精神或身体的暴力,还是家庭部落以及国家的暴力。(P18,7)比如冷战的双方,双方都没承认内心的恐惧.
I:我认为暴力的来源就是来自于需要的没有被满足,我们可以看做一种表达方式。
A:学习非暴力沟通那么久了。我越来越能听得懂很多异化的沟通语言背后内在需要。起码我可以意识到他们在表达的是内在需要。
3.8.8.我们的语言表达有时否认或淡化了我们的个人责任,请举几个例子说明?
A:猫书现在越来越感觉到。推卸责任,回避责任,实际上是自我意识缺失的一个表现。我们意识不到自我的存在的时候,自己的任何举动当然都可以怪别人。
R: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在我们社会中,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
I:暗含着,如果不能被满足,自己将会影响对方,甚至给对方压力。
A:孩子表达需要的方法就是哭,甚至懂得用哭声控制周围的的人。如果我们不成长,也是巨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