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我们,这部电影在朋友圈被刷屏了。
4月28日首映那天,晚上七点独自去看这部电影。
其中影片中父亲的那一封信,让多少观众潸然泪下,应该是整个片子最大的泪点。
朋友圈里有说好看的,不好看的,各种褒奖不一的评价。好看一定是因为和电影里的场景产生了共鸣;不好看呢?大抵是因为没有找到对号入座的情节。
如果问我这部电影好看吗?我会说值得一看。
这不仅仅是一部爱情文艺片,更是讲出当下现实世界里的爱情和现实生活该如何抉择和平衡。
就像网易云中热评的一句话:人生中最怕突然间听懂一首歌,听懂时已是曲中人。能够打动自己内心深处的,想必是产生了共鸣。
即便世界上没有感同身受的事情,只要看到有关于自己的影子,却轻而易举地为之一颤。
如果抱着前任三的态度去看这部电影
它一定是没有前任三揪心
如果抱着爱情片的想法去看这部电影
它一定让内心充满落差感
后来的我们,说的不仅仅是小晓和见清的故事,更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一定会在某些时刻经历着。
它采用倒叙手法在诉说平凡的故事。回忆的彩色和现实的黑白地时光交错着。而爱情和生活在欲望之间地相互穿插着。
就凭这些理由就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父亲的那封信中写道:“缘分这个东西,不负对方就好,想不负此生,真的难”。
电影里描述的爱情,随其自然地从相遇相识相知相爱再到离开再遇回忆告别。平凡更是平淡,因为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故事,就像事故一样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
只是因为在火车上多看了一眼的缘分,两个年轻人在北京打拼,而惺惺相惜地走到了一起。可惜终究没能被现实生活所打败。爱情、房子、车子、金钱以及所有的欲望,都在这两个年轻人中展开而周旋着。
刚开始的小晓独自在北京打拼,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她想要追求的是物质生活,北京有套房,有户口,有个对她好的人。那个时候的她,认为房子比爱情重要。
也有不少影评说小晓的角色设定就是一个绿茶婊。
可我并不这么认为。她想要过上好的人生并没有错,三观很正。她活得比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要通透。她每段感情的结束,她从来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的离开。
直到遇到见清的时候
她放弃了一直以来的物质爱情观,她觉得她只要有爱情就足够了,其实房子也没有那么重要。她可以为了爱情放弃物质生活,可以一起吃苦奋斗,可以一起在出租房里共吃一碗面条。
哪怕只是在破旧的二手沙发上活蹦乱跳又或者是委屈蜷缩,她觉得这就是平淡生活中的幸福。
可惜最后见清把沙发丢了,把小晓也给丢了。
而见清是现在典型奋斗青年的原型。为了心爱的人过上好的生活,可以不惜一切辛苦,为了小晓想要在北京有一套房子。他的目标就是赚到钱,能够在北京给小晓买一套房子和一个家。
他有钱了,可是小晓没有了。
他以为小晓只要一套房子就可以跟他一辈子。
他忘了,当小晓愿意选择和他在一起,是相信他能够给她爱情,而不是冰冷冷的房子。就像林见清和小晓在车上吵架的时候,小晓说:因为我们两个人现在在一起了,所以我觉得这些都无所谓了。
当爱情和现实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所有的一切再也没有那么纯粹。
大概是因为彼此都太爱了,都以为对方是能够懂自己的,都在坚持最后的倔强。
所以直到离开的时候,我以为你会挽留,你以为我不会走。
如果当时的你没有走,后来的我们会不会不一样
如果当时你有勇气上了地铁,我跟你一辈子
可惜如果没有如果,后来没有后来
电影终归还是电影,最后还是需要回归现实生活。
就像我之前说过的,在这个物质世界
想要纯粹的爱情,却显得难能可贵
祝你们都能够遇到
为你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人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