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加入一个英语口语练习打卡群,每周更新六次练习内容,至少打卡四次。
年前回家在路上,由于路途时间久以及信号差,我的打卡中断两天。想到群里老师说可以补打,我便将前两天和当天学习内容一并打卡,并@打卡官。第二天发现打卡官不仅没有记录补打部分,当天打卡也没有记录。我便与打卡官沟通,结果并不理想。
当时我产生了疑问:之前不是说可以补打的吗?是我做的不对?打卡官对我有意见?
思来想去,一是因为打卡官对拖延较反感,进而影响到对我当天打卡的判断。二是自己确实没有按时打卡。
本来我想找群主反映情况,并咨询补打具体事项。但仔细想想算了,不如我来反思整个过程,总结一下问题。
沟通方式
补打和打卡是两件事情,分开处理更合适。但我将两者一同交与打卡官处理,而补打会影响打卡官对我当天打开的判断。由于思维的惯性作用,他自然不会同意我的合理的要求。
作为打卡官,他的职责在于记录成员的学习状况,所以他更加关注打卡这个结果。若以结果尾导向,我理应将当天的打卡先提交,然后再补遗漏部分。
所以更好的办法是:我先提交当天的打卡内容,然后在补打遗漏内容。并且按照这个顺序向打卡官提交。
练习的心态
但在看过《练习的心态》后,我才意识到:我不仅把精力放在了不相关的目标上,更重要的是,我并未将精力放在练习的过程上。
作者斯特纳在书的第二章提出一个重要的理念:以过程为导向,不以结果为导向。
当你的思维只是放在完成的结果上时,你不仅没有实现那些结果的每一秒都感到失败,而且在练习中犯下每一个错误时,都会体验到焦虑感,你把每一个错误都当成一种障碍,一种延迟你实现目标的东西,让你迟迟体会不到实现那一目标的东西。
相反,当你的目标是把精力集中在过程之中,并且停留在当前这一刻时,你不会遇到错误,也不用作出判断。你只是在学习和做事情。你在从事活动、观察结果、调整自己的心态,同时也在调整练习时的精力,以产生期望的结果。这时的你没有不好的情绪,因为你没有判断些什么事情。
如果我们把精力集中在过程上,我们将不动任何感情的观察每次尝试的结果。是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就接受什么样的结果,不会去做判断。记住,判断会重新引导并浪费我们的精力。
若以每周完成四次打卡为目标,我把精力放在结果上——四次打卡,由于有两次打卡遗漏,我会判断这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未完成任务会让我焦虑,同时也会浪费精力——我会急于向打卡官解释沟通,而沟通结果不论好坏,都会或多或少的占用时间精力,并将我的注意力从练习本身偏离。
相反,我把精力集中在过程上——已完成一次,认真完成剩下的打卡内容。此时,我只需要将精力用在这三次的学习中,不用担心是否有人关注遗漏的两次打卡。很自然,我就达成了一周的目标。更重要的是,我的注意力完全放在了练习口语上,不会因判断好坏而浪费时间精力。
若仅将每周完成至少四次打卡当作目标,我总感觉有些不对劲。我加入打卡群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英语口语水平。而打卡是促进练习的一个手段,而不是练习的目的。所以我真正想要的结果是流畅地道的口语,而打卡也不过是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以流畅地道的口语为目标,当我把精力放在结果上——发音不标准、节奏不对,而这和理想的口语有很大的差距,而不理想总会让我烦恼和焦虑,而这种带情绪的判断会妨碍我投入的练习。
相反,我把精力放在过程上——我的发音和节奏与示范语音有区别。我会观察差别在哪里,以及如何缩小差别。这样我的注意力全放在了提高口语水平上,会更快的接近目标。过程走到打卡这一环节,打卡便是;若没有到打卡这一环节,便不用关注打卡。
为什么要打卡了?
打卡是一种外在的约束行为,旨在帮我们建立起练习的习惯。因此,当内在动力不足,或惰性太强时,打卡是一种逼迫我们做出行动的好方法。但习惯建立后,不能忘记最初的目标。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一个观点,值得借鉴。
将过程确定为目标,并且运用总目标作为船舵,以指引自己的努力。
他提到了一个日本工人准备钢琴琴板的事例。当作者的朋友问道,每天能给多少块琴板打磨、抛光和喷漆?工人疑惑并回答:“在保证完美的前提下,尽可能多。”
朋友:“但是,没有一位上司来管你吗?”
工人:“什么是上司?”
朋友:“就是保证你正确履行工作职责的人。”
工人:“为什么还要别人来确保我正确的履行工作职责呢?那就是我的职责。”
工人以制作完美的琴板为船舵。如果他花一整天时间才能为一块琴板完美的打磨、抛光和喷漆,那么他会集中全部精力于当前,始终保持新鲜生动、整齐有序的思维。一块完美的琴板比20块可接受的琴板更珍贵。从长远看,这种耐心的方法将产生更为卓越的成果。
同理,做好练习是我的本分。我以流畅地道的口语为船舵,当练习口语的习惯已经形成,每天将精力集中于每一段语音材料的练习,始终保持初学者的心态,经过长期的积累,必然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所以当打卡已经成为习惯,请把注意力放在练习本身。